地形,车长周视镜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就别浪费资源了。
工程师们也对斯大林-2的底盘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毕竟是领先了七十多年,在他们眼里,这种坦克的底盘还太过原始,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这些意见薛剑强都一一记下来了,打算回头交给苏联人,让他们把坦克底盘弄好点,整出更给力一点的重型坦克。
在坦克发展史上有一个巨大的误区,说二战结束之后,重型坦克的时代便过去了,苏联狂暴地生产各种中型坦克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看似有道理,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不再研制和生产重型坦克了,反倒是t-54/55生产得非常来劲,似乎重型坦克的时代真的过去了。然而,这并不是这么回事,英国的百夫长重达五十吨,美国的m26重达四十一吨,m48重达47吨,m60重达五十二吨,酋长更加恐怖,五十七吨!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重型坦克,到了m1a2就更加恐怖了,六十六吨!而从苏联到俄罗斯,在斯大林死后就没再装备过吨位超过四十六吨的坦克了,主力一直是三十六到四十六吨的中型和主战坦克,吨位比起欧美的坦克来差了十几二十吨!为什么会这样?问题恐怕是出在赫鲁晓夫身上,这位上台之后全盘否定斯大林,重型坦克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他当然不会继续搞下去,连当时苏军在役的重型坦克都全部改名了。赫鲁晓夫这套做法带来的后果就是苏联坦克工业走上了岐途,所制造出来的坦克性能是很优秀,每一种都很优秀,但欧美只需要在原来的坦克基础上作出相对应的改进,就能追平甚至超过他们,迫使苏联再次投入巨额资金研制新的坦克……不是苏联人的水平不行,是坦克底盘的潜力不行,吨位从一开始就限定死了,他们要用比欧美轻上十几二十吨的坦克达到与对方旗鼓相当甚至超出的防御能力和火力,直接后果就是每种坦克的改进空间都被压缩得很小很小了,一旦被超越,就只能重新研制,这就导致了极为严重的浪费。官僚主义害死人,这话一点都没错。如果苏联在重型坦克研究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苏联的坦克工业只会更加辉煌,官僚主义害死人,这句话用在苏联坦克工业上再恰当不过了。
薛剑强可没有那么好心去关心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他只想弄出一款强有力的主战坦克,使之成为未来共和国所能倚重的钢铁长城,就算将来和苏联翻脸,有两三千辆性能占压倒性优势的主战坦克横亘在东北和漠北,苏军也得三思而后行!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总理向斯大林提出了引进斯大林-2重型坦克生产线的设想。
斯大林有些诧异,这种坦克只是应急的而已,在技术上完全谈不上有多先进,尤其是糟糕的射速和精度,更是饱受垢病,更为先进的t-44坦克已经研制出来了,斯大林-2时日无多,二战结束之后就该停产了,怎么中国同志会对这玩意儿感兴趣?他问:“你们不是拥有火力最为凶猛,装甲最为坚厚的坦克了吗,为什么还会对这么原始的重型坦克感兴趣?”
总理微笑:“那只能算是中型坦克,我们不能永远依靠这种潜力有限的中型坦克来支撑国防,必须有一种重型坦克作为中坚力量,而斯大林-2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希望能从苏联引进一条重型坦克的生产线,同时更希望苏联能派出一些坦克制造专家和技术工人对我们进行指导,帮我们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
斯大林用手指敲击着桌面,问:“这个项目能抵两部大型计算机不?”
总理说:“当然可以,如果斯大林同志答应,那四部计算机我们只收两部的钱。”
斯大林摇头:“不,那四部计算机该给的钱我一分都不会少,但我希望能够用这个项目再换两部同样的计算机。”
总理也很爽快:“成交!”
于是就这么敲定下来了,苏联向中国赠送一百五十辆斯大林-2重型坦克和一条生产线,中国回赠两台晶体管计算机。这一交易使得苏联一下子拥有了六台超级计算机,科研实力突飞猛进,而中国也拥有了完整的坦克工业基础。在萝莉控的帮助之下,新中国将斯大林-2这种很原始很粗糙的重型坦克一步步的改进、完善,将它变成了一头可怕的钢铁猛兽。两年后,第一辆改装型的斯大林-2缓缓驶出工厂,被命名为“风暴”,它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苏联的坦克工业发展历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斯大林刚与总理达成协议不久,前线就传来一个好消息:
他们缴获了两辆装备57毫米坦克炮的豹式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