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喝好,该说的也都说了,江彬不打算再跟叶良辅墨迹,直接点出对方有心通过捐官入仕途的念头。
江百户说的随意,而叶良辅呢,吓得差点没尿了。
为何,就因为江彬口中的捐官!
捐纳这种行为,明朝之前已经出现,华夏历朝历代大都发生过这种现象。
所谓捐纳,说白了就是国家明码标价卖官鬻爵。
自古以来,捐纳的叫法有很多种,比如纳粟、鬻爵、买官、捐纳、捐官等。
明代之前,捐纳不属于条文制度,算是非常规政治形式。
不过从明中期开始,延续到明、清两朝,捐纳却在社会需求催动下,逐渐常态化,最终形成捐纳制度。
明代捐纳制度化后,从最初花钱换得在国子监听课学习的监生身份,到后来武将、文官官职,甚至于爵位(非世袭),都可以通过捐纳获得。
好在,自正统年间逐渐明朗化的捐纳制,到了弘治、正德朝,还算保持在一个基本限度内,也就是说,江彬穿越来的这段时期,捐纳这种方式能够得到的不过是一个听上去很美,却没有任何实权的虚衔。
弘治中期之前,纳银四十两便可获得‘冠带’,摇身一变成为所谓【义官】。
义官在明代官员体系中也称【散官】,算是一种没有指派职务的虚衔。
获得义官身份后,若想谋得实职,却是需要通过‘纳马纳粟’的制度,先买到一个国子监生身份,然后抱着大房老婆搂着九房姬妾,热着炕头,等待朝堂出现实缺的时获取任命。
此外,不少自负才华横溢,不愿继续花钱买官的国子监生,则会选择借助这个身份参加科举,从而一跃龙门。
…
按说捐官已经被几代帝王摆在明面上,属于定例,叶良辅本不该惊慌失措。
然,弘治末年这段时期却和正统、景泰年间的情况有所不同。
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为了给儿子朱厚照留下一个清正廉明的稳固江山,弘治痛下决心,开始整顿朝纲、狠查贪腐、肃清吏治。
于是,从弘治十六年开始,连续三年,卖官鬻爵大大收敛,甚至有过连续七个月没有出现纳马纳粟获得实缺的情况。
叶良辅是聪明人,早已看出皇上不待见纳捐得到官职的下属,甚至曾一度找茬口处理了大批【义官】,非但剥夺其冠带、身份,更是说过‘永不录用、禁止科考’这种狠话。
叶良辅明白,弘治帝对捐纳态度之所以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为了肃清吏治,二来,则是因为国家有了钱,不像土木堡大败之后那些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朝廷穷得叮当响,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填充国库。
尤其弘治帝励精图治,中兴大明,国力几乎达到有明一朝最鼎盛的岁月,更不会看重那些捐纳所得。
说白了便是,你有钱是吧,愿意贡献给国家,那好啊,朕欢迎。
但你捐钱买个好名声可以,若是想要通过花钱买到官位,不好意思,朕…就是不爱看!
弘治帝心怀大志,任用贤臣,内阁三首辅,刘健、李东阳、谢迁,哪个不是才高八斗名声显赫的大儒名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