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动宫山(笔者)
谪仙归隐处,千载流传路。
岩飞万丈崖,雨落绛云峰。
玄门传旧事,欲诉语还休。
回首苍茫外,青山感慨中。
动宫山位居晋北,连绵百里,虎踞龙盘,昂霄耸壑。因其东望太行,南倚西岳,北瞰黄渭,所以自古便有屏藩中原的气势。
然而更令其名动天下的,盖因上清宫之所在!
相传上清宫开派祖师于隋末乱世之际,为避战祸,躲在动宫群山之中,后于一幽谷深涧之中发现涧中石壁之上竟有大量晦涩繁复之古字,文辞久远,字迹古拙,甚至难以辨别是人为刻上,还是天然形成。
上清祖师当年也是学贯古今之人,他虽然认出石壁文字乃是先秦铭文,但先秦铭文种类繁多,各诸侯国所沿用之文字均有不同,因此石壁上所刻竟有一大半他都不认识。
所幸山中寂寞,上清祖师左右无事,就反复琢磨石壁上的文字,如此大半年下来,上清祖师半思半猜,竟然也能参透个十之七八。
据史载,武王伐纣,周代殷商,分封天下,文王弟之虢仲、虢叔有功,受封于虢。
原来石壁所刻文字正是当年周天子分封给宗室的虢国所用文字。
文字记载着春秋时期道家的修习法门,春秋诸子百家争鸣,道家先贤以“习道法,辩阴阳,擅占卜”而跻身于先秦十二家之首。
于是上清祖师便按照壁文所述开始练习,而后如何,无人得知,只是若干年后,上清祖师再度出山之时,天下已再无敌手。
红尘来去,几番风雨,上清祖师所到之处,扶正灭邪,惩奸除恶,世人皆谓之仙,名噪一时。
北周上柱国杨坚有志一统四海,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六十九年的乱世,于是请得上清祖师出山辅佐,二人每每言及五胡乱华之旧事,无不痛心疾首,都决心恢复华夏衣冠。
荏苒数年,杨坚代周称帝,宇内靖平,天下一统,上清祖师见山河无恙,便毅然弃俗出家,于动宫山开教立宗,便是上清宫第一任掌教真人,自号天机子。
天机子后来翻阅了大量先秦古籍,自忖已经熟知春秋百国文字,便欲再去原来的深涧之中将石壁所刻铭文彻底参透。哪知不仅原来的深涧找不到了,就连动宫山貌也与数年前大有不同。
原来在天机子出山的这几年间,动宫山方圆百里内发生了极大的地震,原来的深涧早已找寻不到。
天机子便按照自己多年来对石壁文字的参悟将其编纂为一套心法,并传于众弟子。
其时座下有四位最得意的弟子,这四人无一不是才华盖世,甚至说是雏凤声清,处囊之锥也不为过,这四人偱天机子传下的修行心法又推演出两套剑法,剑法即为当今上清宫两大绝学:均天十六剑与惊鸿剑法!
上清宫千百以来,英才辈出,更兼历代掌门苦心孤诣,倾尽心血,上清宫逐渐成为玄门正宗,天下第一道家宗门!
中原上清宫与江南青灯寺一南一北,领袖武林群伦。
上清宫人平素行侠仗义,扶危解困,做下无数好事,中原百姓无论是否武学之士,凡是听到上清宫的名号,莫不敬重。
动宫山山势高耸,山顶终年被积雪覆盖。暮春三月,动宫山却如值隆冬,大雪披山,雾淞沆砀。
动宫山石阶冰冻,上山之路寸步难行。
莫说寻常百姓,便是习武之人稍有不慎,失足坠入山渊也是九死一生。
为此,当年隋文帝杨坚为上清宫征发劳工十三万,自半山腰起沿着山壁修筑起了长空栈道,栈道一面依山,其余三面临空。俄而风过雪落,“簌簌”坠入雪谷深渊。
远远看去,一男子此刻正背着一个男童沿着栈道一步一步上山而来,栈道底端全由木桩铺就,踩在上面发出“吱呦吱呦”声响。
山路极长,也不知行了多久,男童终于缓缓睁开眼睛,入目一片高山雪谷,玉树琼枝,雪山皆由云雾缭绕。
男童不由喃喃道:“我真的死了吗?原来这就是天上?”
却不料身下传来一声气哼,道:“你没死,大叔倒是真的快死了。”这一大一小,不是杨宁和李风岩,还能有谁?
却说那日他们由梧桐客栈分别后,康风瑾由于有伤在身便被李风岩暂且送至众同门修养之处暂且养伤。
杨宁则跟着李风岩先一步返回师门。
不曾想杨宁一路上都好好的,眼看快到山下了,突然腹痛发作,全身痉挛。
好在楼老事先早就备好了药给杨宁随身带着,李风岩见状急忙背着杨宁来到附近的镇子上将药煎好给杨宁喂下。
李风岩听楼老说过,服药只能保他暂时无虞,病痛不定何时还会再发作。
李风岩心想这孩子的性命说不定便只有着落在师父身上。便待他脸色稍稍好些,就背着他上山来了。
杨宁一看原来是那个武功高强的叔叔背着自己,看来自己还没死,不由暗暗一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