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及此处,沈昭忍不住起身,移至榻边,躬身行礼,而后说道。
“先生之举,旁人虽不知,然晚辈会铭记于心。此一拜,乃为陋巷之稚子感激先生所为。”说着,沈昭又是一揖到底,“此一拜,乃为余家感激先生之传承。”最后,她又躬身一拜,“再一拜,乃为天下万千子民感激先生传道之心。”
如此三拜之后,沈昭方才入座。
场间其余人却是怔了片刻。
石头自是懵懂无知,薛柏一则是从未见过沈昭行如此庄重之举,不免深感诧异。老先生同样是面露愕然之色,他之举措虽不常见,却非大功德之事,对方又何至于此?
然见其神色诚挚,并非别有用心之辈,一时间又不免释然。
他居偏关城十数年之久,又常在此教书,却从未见偏关官吏微服私巡,更不曾见其来此偏远简陋之处。
对方今日来此,便已说明其与旁人不同,纵使其不曾为民言事,竭力而行,则至少不会罔顾民生,鱼肉百姓。既如此,得知他所为后,心怀感念又何尝不可?
他此前猜测对方乃偏关守备之时,亦是心存忐忑。
他原不信权贵子弟,高居庙堂之上,竟敢出如此肆意之言,然一旦念及对方出身大兴沈氏,又有余家为外祖一族,心中便又有所怀疑。
他飘零半生,又混迹红尘许久,得见世间之人无数,为民言事之有德之士亦不曾少见,然如沈昭这般年纪尚浅,却又潜心视事,丈量四方者实属难得。他于花甲之年得遇其人,不可谓不幸!
“老朽只是竭力而为罢了。”老先生摇了摇头,“且乃孤身一人,又如何比得了靖野公当年之魄力,余家百年之基业,先帝浩荡之隆恩皆可弃之如敝履!”
沈昭的神情却仍是庄重肃穆。
“先生此言过于自谦。想当年,先帝三请余家入世破局,神态之谦卑,气度之宽厚,诚恳至此,余家遂以赤子之心报于家国君王。
然时移世易,朝局一变再变……朝堂之上便已无余家容身之所,落得逆贼之名,流放西北。然余家当政之际,所行举措又何尝不利于民?然且问当今天下,又有几人知晓?”
老先生闻言亦有些许动容。
沈昭则又道:“如先生这般深知余家功绩者,寥寥无几,又承其志而行者,则更少,晚辈自当一拜。”
“公子深居庙堂,却有此心,殊为不易,何尝不是承靖野公之志?”老先生长叹一声,似是想起十数年间在此的经历见闻,“老朽已垂垂老矣,面对如此颓败之势,早已无力挽狂澜之能。公子尚且年轻,若有此心——”
言及此处,他忽然一顿,神色有些犹疑,似乎不知如何接下去。
沈昭却是了然地笑了起来。
“先生想说女流之辈,何以立足于朝堂?”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