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从此一病不起。赵府家财万贯,赵府中人皆知老爷最珍视的就是那一书一剑了。”干瘦男子又说道。
“真是附庸风雅,一个贩盐商贾,藏甚么书剑呢。”苏州城庶民百姓皆知,赵府原是靠贩盐发家的,并非甚么诗传之家书香门第。一个本地茶客忍不住发言相讥。
驼伯手提茶壶,静立一旁,微笑不语。
突然啪的一声,一个武夫模样的青年男子举手一拍茶桌,说道:“咳,这就是了,深宅大院,白日作案,非侠盗而何?剑不刃血,金银不顾,只取走一书一剑,如此身手风范恐怕也只有‘南邵北王’才有的。”
“甚么南邵北王?”有个书生好奇追问。
虬髯刺客扬起了眉毛,侧耳细听。
青年武夫不屑地瞥了那书生一眼,道:“哼,看你也是个整日只知闭门苦读死人书的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你不认得邵王二人倒也不足为奇。可是,在江湖武林中混的人,若说没听说过他二人的名头,当真是奇哉怪也。当今天下,文武之道俱臻上乘的人物无非两人,长江以南,邵正奇邵先生堪称泰斗,江河以北,文人武士,唯王通先生是瞻。二人皆为一代宗师,江河南北无出其右者。”
“这位兄台所说的‘北王’,当是那个天下无双的一代文宗王通先生了。王通先生一向只在中原之地白牛溪设坛授徒,座下仅收八名弟子,号称八羽士,皆一时英俊。只是在下向来听说王通先生学以致用,经纶天下,号为‘文中子’,平生也只论文,从未讲武。世间但闻其道德文章,足表当世,而其武学修为如何,世人却不得而知。王通先生已于数月前离开白牛溪,四方游学,以文会友,何其风雅?这位兄台度测赵府失窃案乃是王通先生所为,真是岂有此理!侠盗之称,更是谬赞非人。王通先生一代宗师,岂为了一本古董而做此鸡鸣狗盗之事?哈哈,古人所谓一言可知贤愚,这位兄台,言之亦当三思。”说话的乃是一个中年文士,年纪四十岁左右,举止形容,颇为儒雅。他从容出言驳斥武夫,显然对王通先生甚为了解,敬慕之情溢于言表。
又听得这中年男子旁边有人微微一笑,道:“王通先生固然是位经纶大师,却也未必不能论武。自古圣贤,皆知文武之道未可偏废。以王通之贤,岂有不知?王通先生武学修为如何,姑且不论。至于赵府书剑失窃之事,竟与王通先生拉上瓜葛,却不知从何谈起?王通先生乃不世出的高人隐士,岂会为了那些俗物而出手?当真滑天下之大稽。”说这话的,乃是一位衣冠楚楚的文士,年约二十七八岁,目光炯炯,透出一股精明干练。
“如此说来,此案既非王通先生所为,莫非是邵先生干的了?哎哟,世事当真是难测得很呀。”有人不禁扼腕而叹。
“赵府失窃案子,若说王通先生不屑与为,邵先生更不用说会干这等下三滥之事了。”
“哈哈,怎么是下三滥之事呢,光天化日之下,明盗书剑,分文不取,此事实在是风雅得很哪。”
“说到邵王二人,诸位或有不知,他二人委实当今天下领袖文坛武林之士,二人之间却还有一段极深渊源,不可不说。邵王两家原来世代为好,皆以文学传家。邵王之学,尤以周易之学最为精湛。周易乃中国学术渊源,学者文人,论文讲武,必先精通周易,方能登堂入室。孔圣五十以学易,韦篇三绝。周易之学,千载下流传不衰。而邵王两家于二十年前,因学而论,因论而争,文攻武斗,势成水火,最终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此事说来话就长了。”说话的又是那位中年文士。
“哈哈,邵王之争,且莫先论。赵府书剑失窃,事出蹊跷,这一书一剑,究竟有何奥妙,可有哪位茶兄明白其故,尚请一说?”有人被挑起好奇心,定要把赵府书剑之事弄个明白方才罢休。
“嘿嘿,当真是七嘴八舌,越扯越远了。”最先提起此事的干瘦男子又开腔了。众人又将目光投向他,均想从他口里再探出些奇闻异事来。只听他忽然压低了声音,道:
“此事说来,其实也非偶然。赵府书剑失窃之事,实与当今天下武林中流传的一个大秘密有关。如今天下大乱,五百年间王者当兴。也不知从何朝代开始,便有一本绝世秘籍流传,据说得此秘籍者当得天下。”
说到此,他顿了一顿,又道:
“因此天下英雄豪杰,皆闻风而动,莫不窥觑。岂料几百年来秘籍真本也未曾见,伪本倒是四处流传。又据说若得真本秘籍,须将之浸入水中,掺以鸡血,七天七夜才显出字迹。实则赵府所藏并非春秋竹简,乃是宣纸书卷。大约赵府家人也未知晓,祖传一部论语,或许正是举世皆欲谋取的秘籍。试想,哪有将纸作书卷浸入水中的道理,因此对这个天大的秘密,便是赵府中人也无从自解。盗者其实意在此书,顺手将宝剑取走,不过混淆视听,掩人耳目罢了。”众人见他说的在理,不由得将信将疑。此时,驼伯闻言心中一凛,不由得多看了他两眼。
“果真如此,你又怎地知晓?”有人惊问。
尖脸男子哈哈一笑,反问道:“如何在下又不能知晓?”
“如此说来,这甚么绝世秘籍似真有甚么天大的秘密也未可知?”
“哈哈,真是天晓得啊。这事我也是听武林中人士说的,今日闲来无事,说来助助茶兴而已。想不到倒引出许多旧闻典故,也算不虚此番闲话了。”那尖脸男子向众茶客一拱手,低头喝了一口茶,不再出声。
公主听得入神,虬髯刺客也隐约听出几分神奇。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