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是否能以假乱真的扮演人类。
但稍加思考,也不难明白这一点关节:
倘若计算机发展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认为其仍不具自我意识,反而极不正常。
但不管怎样看待图灵测试,和图灵测试的意义,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却是,从阿兰*图灵提出设想以后,很多年过去,IT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能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却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制造出来。
至于“自我意识”,更跳脱出一般研究者的视线,只能在科幻片里见。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理查德*费曼,他为什么要关注这些。
带着这疑问,与教授三言两语的对答片刻,方然才逐渐明白,费曼教授关注的并非计算机、人工智能本身,实际上,他是出于对人类科学发展轨迹的观察,和长久以来的思考,才会尝试着问出一连串的问题。
人,或者,人的大脑,能力的发展是否有极限;
如果有,那么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系统,其能力的发展又有没有绝对的极限。
这些问题,是方然以前想过,却没有更深一层去琢磨的。
不仅如此,接下来费曼教授的陈述,分明和他的观点十分类似:
“停滞,我并不愿意这样讲,但纵观人类文明的科学研究现状,以及趋势,这却又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形。
所以我不禁会想,抛开经费支持、发展规律,这些看似有道理的解释,
人类文明的科学发展,到今天,是否正逐渐接近了人、人脑所固有的极限,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如果是,那其实也还好,或许还有计算机可以指望,但……如果是另一种情形,那恐怕就不太美妙了。”
另一种情形,费曼教授是在说什么,方然的思维一时间还没跟上来。
“好吧,另一种情形,我们待会儿再谈。
就我个人的所见所闻,切身感触,方,不知道你作为一个研究生,有没有类似的感受:
当今时代的科学研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的对象和手段每一天都在变得更繁杂、更深奥,可我们的研究,组织的形式、运转的方式,却在逐渐脱离研究的对象,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效率低下。
这一切,本质上并无关制度,无关人为因素,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作为研究者的‘人’,在体系中,变得不合时宜。”
教授的话,触动了方然脑海中的一线记忆,他不自觉的瞪大双眼。
“不合时宜”,是的、就是它,自己也曾想过;
虽然是用在不同的场合,但所指代的,却几乎和教授所言完全一致。
而费曼教授的话,还在继续:
“看看围绕着我们的这一切;
多少年来,拜技术的进步所赐,科学研究的条件,一直在变,研究的手段、工具,一直在变,作为产物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更不用讲。
但是作为研究的主体呢,人?
人的头脑,却几乎没有变,事实上,恐怕也没办法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