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二六章 再逛潘家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天桥位于宣武区东部正阳门外。原有汉白玉石桥一座,三梁四栏。桥下为由西向东的小河龙须沟。因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坛时必经之路而命名天桥。其范围包括正阳门大街,经东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坛坛门之西北,永定门之北地区。后来逐渐形成另有“京味”特色的天桥市场。

    在清朝灭亡以后,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老天桥逐渐成为三教九流聚合之地,五行八作样样俱全。

    在民国初年,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帝都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正如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所述:“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

    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互为促进。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

    天桥在它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因其生根于平民百姓之中故虽历经沧桑,却能持久不衰。

    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场子,行话“画锅”。

    锅是做饭用的,画了锅,有了个场子,艺人就有碗饭吃了。天桥市场的杂耍表演是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多,而且技艺高超。这里介绍的。仅是其中数种。

    要知道当时在老天桥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人。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

    但凡看过那个时代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想必不会对帝都天桥陌生吧。

    拉弓、举刀、抖空竹、舞叉、爬杆、耍中幡、车技、硬气功等等都有,这些在片子里都经常能看到的。

    张天元记得有一本书里头介绍了一个叫马元凯的人,特别厉害。

    马元凯表演“崩铁链”、“捋铁条”、“咬铁条”等。崩铁链,就是用铁链将演员上身紧紧捆住,然后运气将铁链崩断。捋铁条,就是将手指粗细的一根铁条弄弯,放在火上烧红,然后用手将它捋直。咬铁条。就是把一根筷子粗细的铁条烧红,然后把一头放在嘴里一段一段地把它咬断。

    还有一个叫张文治的,表演的气功主要是马车或汽车过人,他仰卧地上,身上铺一块大板。他用两肘着地,两手向上撑住木板,然后运气发功,这时车从上面轧过去。

    当时看到这些,张天元可是吓得不轻啊。毕竟那时候还小,不太能理解这些杂技,他只记得自己小时候脚面让拉满了水的架子车压过一回,那滋味。简直酸爽,后来尽管没事儿了,可是却也成了他童年的阴影。

    有时候看杂技。真得是看的人比演得人还要紧张。

    什么?你说你对八大胡同更熟悉?小孩子还是不要对那个熟悉啊,那地方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啊。

    《清稗类钞》言之甚详:“伶人所居曰下处。悬牌于门曰某某堂,并悬一灯。客入其门。门房之仆起而侍立,有所问,垂手低声,厥状至谨。”

    至于在房间里干什么,咱就不说太清楚了吧,毕竟是不能描述的话。

    有些人说我就不知道八大胡同啊。

    那你总该知道风月场吧?

    也不知道?

    那烟花柳巷总该知晓吧?

    还不知道?

    真是无语了,那总该知道妓院吧。

    帝都的胡同多如牛毛,独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尤其是在清朝的时候,更是有很多官员常来此地。

    其实,老帝都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

    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好了,关于八大胡同的话题,暂且说在这里,不然就要犯错误了。

    ……

    或许是快过年的缘故,虽然说潘家园了的人还是很多,可比起往常,依然是少了很多,大概那些平日里喜欢来这里淘点旧货什么的回去装扮家园的打工者都返乡过年去了吧。

    所以这会儿多的更是那些摆摊的生意人,还有一些国外的游客,这些所谓游客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来到帝都,大概就是想在这里感受一下华夏古国过年的气氛吧,顺便也可以看一看庙会。

    在外面的街道上,即便是年快到了,大多数人穿的衣服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大多都是流行的羊绒大衣、羽绒服之类的,而在潘家园这样的地方,你却能够看到很多颇具民族色彩的服饰。

    比如那喜庆吉祥的大红袄,还有唐装,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