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交流会,对于从未在农村居住过的“城里人”来说,难免在理解上或多或少有些歧义。我们耳熟能详的便是“某某学术交流会”、“某某区域经济金融交流会”、“某某行业合作洽谈交流会”等等,但乡村里的交流会和上述这些交流会有着天壤之别的划分。
要是再把交流会和赶集联系在一起的话,相信有些人肯定有一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其实,在“度娘”上很容易查得到,把交流会和赶集联系在一块儿,统称为“赶交流”,就是大家熟知的赶集。
当然,这里所提到的交流会,就是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针对于某些县域、乡村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定期组织召开的物质、经济、文化交流的集会。
交流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有效手段之一,它的实质就是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主办方,收取一定场地费,给临近村庄、乡镇的小商贩、餐饮、娱乐、文艺产业提供面积较大的露天集会场地,主旨就是让这些服务类的产业,与当地或邻近乡村、县域的居民进行经济上的互动,互通有无,用更加通俗的语言来讲,刺激消费需求,把商贩集中在一起做买卖。
交流会一般情况下会持续7到15天。一方面当地政府通过这种手段,在短期内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该区域经济水平提高,提升经济活跃度;另一方面提升当地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周边村镇的商户商贩前来贸易交流,居民前来消费,隐性增加税收,所以在偏远落后的地区,这样的交流会历年定期举办。
当然,交流会在城市中是见不到的。
记得姐姐远嫁到城里的时候,有一次我偶然说起:“咱们老家这几天正在“赶交流”呢,特别红火热闹,城市里什么时候才会有交流会呢?”
姐姐边笑边开着玩笑说:“城市里天天都是交流会。”
由此可见县域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程度。
闲话少叙。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虽然姐姐尽力“帮我”探着路、摸着黑寻求生存之道,而且我已经很小心、很小心的提防,尽力做到明哲保身。
但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免不了马失前蹄的时候。
这是一个交流会上发生的事件。
那时很小,岁数记不清了,隐约记得姐姐上小学,父母带着我去“赶交流”,一起参与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对于孩子来讲,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是新鲜的,新奇的。只要是一出门,不管是在哪里,激动,好奇,开心的劲儿就别提了,尤其是看到人多的时候,想在这里看一看,也想去那里走一走,充分体验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集市。
集市自然卖什么的都有。
土路两旁最常见的就是卖各种水果、小吃、玩具、日用品、衣服鞋袜……应有尽有。
到处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看吧,但凡带孩子出来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人们总是被小孩拦在身前走不了路或者是被小朋友使劲拉着向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前进,主要目的地就是玩具和零食。
凡是遇到不哭不闹的孩子,手里肯定攥着二者之一,绝无例外。
大一点的孩子们更是“贼心眼”很多,他们可不会被大人们简简单单的几句“哄骗”打发了,和家长们绞尽脑汁的斗智斗勇,出来的时候就很有“自知之明”,玩具肯定不会被全部满足,所以大孩子们的策略一般是先要吃各种零食,一定是吃完一个再要另一个,尝尝这个还要尝尝那个,总得把眼见的零食尝个百分之八九十才甘心。在准备回家的时候伺机选上一两件喜欢的玩具,这样就避免了先买玩具给大人留下“刚买了玩具,就不再额外花钱吃东西”等类似的话柄。正因为如此,“两手空空”的孩子基本上看不到。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偌大一个交流会场,当然不止是这些。
踮脚远眺,能望见一个个用塑料布或是防雨布搭起来的大大小小的帐篷。各种颜色都有,彩色条状的,迷彩的,钢结构架子支起来的……最大的50多平米,最小的10多平米,有的类似于小剧场,表演文艺类、杂技类节目;有的是小饭馆,简单的放2张桌子,人们逛累了可以坐下吃点东西,喝点啤酒什么的。当然还有各种游戏类的,打气球,飞镖,套圈赢奖品……
走进内场,就能听到各种方言,各种声调,各种口音,各种内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新鲜美味,好吃不贵——”
“瞧一瞧,看一看,经济便宜又实惠——”
“抓紧看,赶紧买,错过一次再等一年——”
……
在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挪着步子,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摊位让人目不暇接,不停的刺激着人们的眼球。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