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记载,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佛曰:众生生活于尘世之间,以眼、耳、鼻、舌、身与外界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知世界之觉,进而引起利欲之心,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无足之追求,即为贪。
大乘佛教当中,《俱舍论》将贪分为四种,即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瑜伽师地论》将贪分为事贪、见贪、念贪、悭贪、恶行贪、子息贪、资具贪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呼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为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对于众生而言,虽不能强求世人皆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想必是件容易的事情吧?
很多时候我在想,廖谭在几年的时间里,无所不用其极的逼死一个古稀老人,甚至还花费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分析老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以寻求金条所藏之处,皆为一个“贪”字所趋。
而这,恰恰与姥爷和姥姥却在此事的处理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金条藏在家里居然还因此而有了“心病”,想早一点把那些闹心的金条归物归原主,竟然从未生过觊觎和占为己有的贪念!
这又是何等的胸怀?难道姥姥、姥爷很富足吗?难道姥姥、姥爷不缺钱吗?难道姥姥、姥爷不稀罕金条吗?不,绝不是!而是他们明白“取之有道”的道理,他们更明白“君子爱财,以其道得之”的道理。
比那个千方百计占为己有的廖谭一类的人强的多!
如果姥爷能够生活到21世纪的现在,我相信,社会主义道德模范非他莫属,仅凭次一点!
事后,姥爷偷偷的问张局长,是怎么猜到金条在他这里的,张局长说:“王老爷子遗嘱里多次提到一件事让他上了心,那就是说二喇嘛是个好人,是全村名副其实的老好人,比当时名气如日中天的廖谭人品要好得多,有困难可以去找他。”
“类似于这样的话提了三次有余,当时我问王剩你们之间是不是有些亲戚关系或者是利益纠葛,王剩多次摇头否认。”张局长思考了一会,说:“当时我在想,既然没有利益纠葛,也没有亲戚关系,而在遗书中三番五次提到,让有事务必找你等类似的话定然不是简单帮忙,肯定另有原因!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金条在你这里保管,没想到猜对了!哈哈哈!”
张局长似乎还对自己的智商相当满意的笑了许久……
离开姥姥家之前,二舅炖了一大锅羊蹄为我们送行。
肯定有朋友会说,一大锅的羊蹄能有多少,还值得说是“上大席面”来送行?
这你就错了,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朋友肯定不知道,农村的灶台上放的大黑锅那可是足够的大,直径1.5米都是很常见的,要不然母亲在工地上怎么能蒸出一斤重的馒头呢?
如果这样说还不够直观的话,那就再换一种更加直观的说法,二舅用一口大锅炖了整整200多个羊蹄!足足把锅堆起了一个小山丘!
哈哈!
吃的时候更令人回味。
都是是一家人,所以也不见外,舅妈抄起大锅直接放在了大炕的中间,全家人围着大锅盘腿而坐。
我和我哥,也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达尔文”,两个人吃的津津有味,你争我抢,十分默契的展开了一轮“抢吃羊蹄大赛”。
不得不说舅妈的手艺简直一流,虽然是大锅炖,但是每个羊蹄都特别入味,嫩嫩的蹄肉和羊筋被轻轻一吸,便能够很轻松的“顺滑”到嘴里。
慢慢的咀嚼,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调料的香味很自然的将羊膻味不着痕迹的掩盖、去除,让羊蹄肉在嘴里充分发挥出柔软细腻又不失筋道的感觉;每一个羊蹄的肉虽然不会让人满口留香,但在啃、嚼、品的过程中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细水长流,绵延不绝”之感。
兄弟俩一个接着一个,生怕对方争了先,狼吞虎咽的看着对方边吃边傻笑,还发出了“吧唧吧唧”、“吱溜吱溜”的声音,那种惬意的感觉,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那是从小到大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吃羊蹄吃的肆无忌惮!根本不会考虑够不够,留不留,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肚子够不够大,能不能撑得下!
“吃,多吃点!”二舅扯着他的大嗓门笑着对我们说:“这么大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点,一定不能剩下!”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最终我们两人的“战果”也是十分丰硕:我和达尔文两个人一起吃了半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