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名义表达陆政东自己的想法,想到这里心里有些后悔不该给陆政东这个机会。
但是晚了,陆政东已经接过了话头:
“周书记说得好,我很赞成刚才周书记所讲的,贝湖现在不是逆水行舟的问题,而是已经落后了要迎头赶上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干部群众一定要有只争早夕的紧迫感,引进抓好大项目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确有着立竿见影的巨大拉动作用。
不过,现在的形势是狼多肉少,僧多粥少,这样的格局也就意味着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是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项目和投资为什么会落户你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除了资源、交通以及人力资源等等具体因素外,还有什么更能让他们来你这里投资?
除了硬件设施之外,机制和体系,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体制,一个法律和市场日趋完善的竞争体系。这也是关键,尤其是当地基础条件有一定基础,这才能够真正收到明显的效果。
而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现在的好项目。大企业完全就是美女不愁嫁,还得要给出一些允诺和答应一些很是苛刻的条件。
用好项目、大投入逼迫地方政府在土地价格及其它优惠政策上让步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准则。至于圈到手的地是否立即启用,是否如同当初答应的那样大的投入则属另一回事。
还有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现在各地发展产业,基本上都是举债,资金来源复杂、成本高昂:既有年息百分之六左右的政策性银行贷款、也有年息百分之八至十左右商业银行贷款,也有年息高达十三左右信托机构借款;而面向社会融资方面。则有承包基础设施工程的基建商垫资,还有园区要求承担基建任务的企业向项目打入工程总造价一半的资金作为“诚意金”,每年按照十二以上左右利率支付利息,项目建成后分三年偿还;还有面向拆迁户或单位干部职工等特定对象的“定向融资”,借用征拆款等民间资金。按照也是按照年息十二左右年利率付息,这基本上是全国的一个行情。
这方面出现问题的很多,在座的各位估计都知道前两年宣传得挺厉害的余名县,该县二零零二年各类基建投入二十多亿元,以期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财政能够增加百分之百,而事与愿违,到今年。全县可支配财力仅三亿不到,其中工资、行政运转、银行贷款本息等刚性支出两点六亿亿元,即使剩余部分全部用于还债,每年也仅能还两千万元,还清债务约需要一百年,这样的情况苟延残喘都难。更不要说谈发展了。
还有就是我们邻省的安于市,坐落着国内一家著名企业的产业园。这个项目地几百亩,市政府曾为此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建设之初,企业方面表示将投入三十亿元,地方政府预估。项目投产后当期就能形成每年三亿元的税收。但事实上最后企业真正投资的只有三分之一,如今每年税收贡献不过五千万元左右,就算从长远考虑,那也是亏得没边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省里有没有?据我的了解是有的,不过程度轻重而已。
我之所以讲这些,不是泼冷水,而是要提醒下面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部一定要要能算账、会算账,这引进的企业到底是不是值得。
有还得要大力提高招商引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学会谈判技巧,要在对方要求己方满足条件的同时,也要巧妙的把自己的条件融入在条款之中,不然到时候就会很被动。
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有能力有才干懂经济的干部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这个基础上,我建议是不是在一些合适的地市以及区县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除了大力营造服务型软环境,出台优惠政策之外,还强化招商引资的行政推动作用。在条件合适的地方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即机关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招商,三分之一的人留岗敬业,三分之一的人服务基层,并给各部门下达了招商引资的指标任务,制定明确的奖励政策。同时分行业成立了招商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一名领导带队,实施流动叩门招商……”
陆政东的话语显得并不高亢,但却是有震撼力,如果说周书明先前的观点意见更具体更微观的话,那么陆政东的论点就更深刻更宏观,而且真正拿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大家也都听出了陆政东话中之意,周书明刚刚在前面的讲话中暗指陆政东在涉及到环保、安全等方面太过于机械,陆政东在支持周书明要加强项目引进的同时则也是毫不客气的暗指周书明在用人上存在问题。
这才算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书记碰头会,因为这才是党政两位主要领导真正把观点亮明出来。
虽然双方只是在经济领域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意见,而且也是尽可能的求同存异,可是就是这样的异,却是关键,这或多或少的代表着他们在社会事业以及更重要的用人理念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