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境遇都不一样,陆政东不认为邓宏明到把办公厅工作就是回炉,就是冷藏,长期在自己身畔工作,如此年轻就到金湖担任副区长,很有点年少得志的味道,只不过当时自己要离开安新,如果不早一步替他安排好,也有可能就要耽搁他,所以才有些揠苗助长态势的把他搁在了金湖,现在他调回未尝不是一种沉淀。只有好酒才经得起沉淀,只有良才才耐得住寂寞,何况邓宏明固然在办公厅工作过,但所处的角度不一样,锻炼的价值也就不一样。
陆政东自认为在识人上还是有些眼力的,等邓宏明来他这里依然是那份宠辱不悄却又不失恭谨的味道就很合他的胃口,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徐悲鸿的话,但是陆政东觉得很适合宦海仕途,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那么你无论有多高的才华,无论你走到什么位置,那都是一个附庸,更难听一点,那就是傀儡。邓宏明在金湖几年算是打磨出来了,也算是资深副处级干部了,搞过招商引资,抓过工业经济,可以说也算是把政fu业务这一块算是烂熟于胸了,金湖作为安新经济比较靠后的区,先想要不被拉开,无论在哪方面前是需要些悟性定性和思路的,邓宏明能干下来,而且干得不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三十五六岁就能担任市委副秘书长,走上正处级岗位也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情邓宏明也许该很知足了,当然这并不代表他就愿意在这个位置上停滞不前,不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更快的前进一步?
陆政东发现自己似乎也有些无法免俗和自己关系密切的,或者说自己欣赏的认可的干部,总有点有意无意的想要给予对方更多的机会,自己曾经也对于任人唯亲的现象相当反感。也曾经在大会小会上批评任人唯亲的恶习,但是好像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些这种倾向了。
今年虽然才过去小半年了,应该说贝湖的经济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中央对贝湖的表现也很满意,这从中央领导造访贝湖的频率就可以看出来。
而周书明的感觉就没陆政东那么轻松了。送走了中组部杨林三一行,周书明觉得一阵疲倦感觉袭上心头。
杨林三来中部三省考察党建人事工作,他和球员们全程陪同,在贝湖考察了省城、安楠和河源。
能在焦云出现一些风波之后,杨林三依然到贝湖考察,这说明一些问题,当然杨林三并没有选择要去曾经处于漩涡中的焦云,恐怕也是有多方面的考虑,至于没选择安新,恐怕也是因为安新的情况杨林三是比较了解的。
在考察期间,杨林三也和他也交换了看法,感觉得到杨林三对省委组织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安楠班子调整之后呈现出的朝气蓬勃姿态很满意,也对两山市委班子班子敢打硬仗敢于挑战的风格很欣赏。
让周书明隐隐有些不悦的是省里推荐给部里边的调研对象最初并没有安楠,但是后来杨林三来点名要看两山,这也让周书明觉得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说不出的味道在其中。
选择安楠也没错,毕竟安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有代表性。不过中组部绕过省委推荐直接看两山还是让周书明心里不太舒服,他不知道这是不是心胸有些过于狭隘了,马英华到安安呢担任市委书记固然是出于陆政东的推荐,但最终也还是省委集体来拍的板,他也曾亲自登门拜访的,虽然如此,马英华和陆政东在很多观念上相同或者相近,马英华和陆政东之间不一般的关系却是众人皆知的,反而是和他的关系只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
杨林三的到来还是让周书明感觉到了一丝怅然,这不是因为杨林三,而是因为陆政东,只不过是杨林三的到来让这一点显露出来而已。
贺州的表现据说在杨林三心目中很一般,这是陪同杨林三一起来的部里人告诉自己的,杨林三对贺州市委执行力和务虚作风据说有些看法,在和他交流中也流露出来了一些这样的意思,这让周书明心情一下子就糟透了。
贺州的市委书记李伯年早省直机关工作时间相当长,对于基层工作不太熟悉,这一点他清楚,所以才会把他直接安到了贺州担任市委书记,也就是想要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好好锻炼磨砺一段时间,没想到从部里传递过来的消息称贺州搞的什么亮灯工程在贺州受到很多抨击,而杨林三不知道又怎么了解到了这一情况,所以才会在贺州多呆了半天时间,这恐怕掌握了解的情况更多了。
正是这样的两相对比才会让周书明这样沮丧郁闷,他选的人表现不尽人意,但是陆政东推荐的人选却是风头正劲,杨刘广不用说了,马英华同样表现出彩,甚至连来自中央的调研组也这样认为,这无疑是抽了自己脸上一记耳光。
更何况这还是看的焦云和安新这样陆政东更有影响力的地方。
周书明不确定杨林三这个时候专门提出要看安楠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周书明真的有些嫉妒陆政东了,陆政东为什么选人的目光会是如此精准。
党委的领导更重要的就是在大政方针和组织人事上的领导,而作为省委在这一点上需要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断力,有这两点就能体现省委管方向管大政方针的基本,周书明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从来都不欠缺,但是这一次的事情却让他唏嘘感慨之余有了一点后生可畏的。
也许自己年龄真的有些偏大了,以至于精力也有些不济了,真是到了该退居二线的时候了?周书明叹了一口气,微微苦笑。
对于他来说。陆政东已经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有极大可能会逐渐取代自己,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长江后浪推前浪。何况以陆政东的年龄和表现出来的能力,他的成长虽然从外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异数,但是打交道这么久。周书明却知道陆政东每一步走得快,但是步子并不大。而且踩得尤为扎实。小步快跑,这是陆政东的风格,在任何一项工作中。陆政东都敢于露头敢于尝试,但是在之前准备工作做足。实践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随时调整和完善。以求达到最佳。
不过对于自己来说。这两年里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是总体来说两人还能和睦相处,说和睦相处可能有些拔高了,但是周书明确认为以自己和陆政东有心结,能有这般状态,就称得上是和睦相处,虽然在很多工作观点和用人看法上还有不一致,但是这并不影响两人在其他工作上携手合作。
即便是周书明内心并不太认同的焦云杨刘广的事情改,在常委会一旦确定之后,省委这边也给予了全力支持。这也是焦云能够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保障。
周书明掐指一算到贝湖的时间也很长了,但总体比较在他自身看来是不尽人意,在和杨立峰搭班子的时候。是把杨立峰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可是经济始终上不去,而和陆政东搭班子,他始终没办法完全掌控住省里的局面,但贝湖的经济却是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个同样说明一些事情。
这让周书明有些遗憾,这样的遗憾不是陆政东在经济上的作为,相反,他在这方面是沾了陆政东的光的。贝湖取得不错的成绩,自然对他的去向有较大的影响。他的遗憾来自何处也许就是自己干部任用上欠缺一点运气,周书明很想把这个原因归结到其他人身上。又或是自己身上,但是最终还是归结在了运气身上。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周书明不信命,但是机缘这个东西很难说,偶然性因素要占一定比例,就像文钟业,周书明认为如果把文钟业放在安平市长的位置上,但是陆政东和洪志路两人都倾向于安平局面的稳定,结果文钟业去了两山,在他看来文钟业到两山至少需要两三年来适应和调整,即便是赶上区域合作那也要两三年后才能拿出一份像样的答卷来,而这个时候先前情况更为糟糕的安平却在孟津泷的强力运作下冉冉崛起,两山也很快展现出新风貌,这一人事建议,一下就盘活两个市。
文钟业和李伯年算是新生代市委书记,未来的潜力还很大,但在眼下却没有竞争力,杨林三专门调研安楠党建组织工作情况,似乎也就意味着马英华在角逐中已经占据了上风,尤其是这是给中*组部长留下的印象,对于马英华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悄喜了,再加上一个杨刘广以及孟津泷,更不用说安新以及从安新出来的干部。
也难怪这一段时间里李伯年神状态不太好,看来自己还需要给这位从自己一来贝湖就紧跟自己的中坚力量打打气。
……………………………………………………………………………………
相较于周书明的感怀怅惘,陆政东的心情的确相当好。
杨部长对两山的班子建设评价相当高,文钟业用他的表现证明了他自己的实力,而马英华的表现也同样相当出彩,安楠通过这一短时间的艰难打熬,现在终于开始步入了正规。
杨林三在考察了两山区域合作中一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兴趣相当高,而文钟业也很好的捕捉到了这个亮点,虽然是民营企业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这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此刻的安楠。
经过了这几年时间的潜心修行,安楠终于开始从沉沦到振作,安楠以矿山机械制造作为突破口的选择开始见到成效,工业经济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苏,安楠矿业集团的改制成功,加上流动资金的注入,旧有生产线技改完成,新上生产线建成投产。两家企业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属于恢复性的增长,但是这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
德国重型的落户安楠也标志着安楠招商引资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依托坐落在安楠的贝湖矿冶研究所而来的天蓝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安宁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合金材质企业也陆续落户安楠工业园区,这使得安楠在机械和冶金材料产业的发展优势再度凸现出来。当然由于安楠前十年经济发展的徘徊不前,使得安楠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已经拉得相当大,这不是短时间内的就能赶上来的,按照安楠市委市府的设定,争取用五到八年时间达到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省第二阵营。
对于安楠市委市府提出这样一个看起来标准有些低的要求陆政东却相当满意,在他看来这是安楠市委市府实事求是不好高鹜远的理智表现。
现在已经不是九五年到零五年的黄金十年了,随着各地市都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列为第一要务。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安楠在前期贷帐太多,不但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以及教育投入这些方面前大大落后其他地市,而且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安楠的复苏增长很快,那也是基数太低,而且在经历了短暂经济复苏的快速发展之后,就有可能重新归正常发展速度,可以说越到后面,要想在前进一步就更难。那种奢望如几年前的安新那样来一个脱胎换骨的飞跃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对于这样曾经极为困难的城市,必须要更多一些耐心。
而安新的高速发展除了得益于连续三届市委市府坚定不移的科学发展战略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抓住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得益于在他之后的前期第二任市委书记罗浮黎的萧规曹随。
马英华这个曾经雄心勃勃的要把安楠打造成什么什么的人能够如此清晰理智的分析判断安楠发展走势也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像有些领导一旦有点成绩就忘乎所以,这往往给下一任埋下隐患,这是陆政东最为欣赏的。
马英华已经彻底成长起来了,即便是两山的文钟业也完全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当然现在还不是动他们的时候,安楠局面刚刚打开,至少也还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让安楠的发展轨迹变得更为明确而固定。这年头换一个领导换一个思路的做法毁了不少地方的发展,对这一点周书明和陆政东都有深刻认识。
杨永清来时。陆政东还沉湎在杨林三和他单独谈话的意境中。
杨林三某些方面和自己有些相似,比如说话很富有煽动力。也就是说此人人格魅力十足,擅长用语言和语气来影响人,有着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按理说他是南方人,应该一温和见长,可是却有些粗线条,也就是说南人北相,按照传统的命相学来说”这等人便是人中之杰。
杨林三很健谈,在和陆政东谈话之前已经和整个班子以及周书明单独交换过意见。
两人也颇能谈得拢,陆政东从刘伟强那里了解一些东西,刘伟强和杨林三虽然没有共事过,不过对这位部长的一些思想观点还是了解的,应该说属于比较务实的那一种,有话也敢说,对于一些甚至在中央内部都还有着争议的观点也敢开诚布公的谈自己的看法意见,这样的部长还真是很少见,至少陆政东感觉在这个层面的领导干部中敢于如此大胆的谈问题谈分歧的他还真没有碰上过。
在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在发展党组织时提出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甚至包括如何让党的组织建设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经验比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一些做法等等,都和陆政东谈得很是投契。
和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经验都相当丰富大佬角色能够建立起相对密切且投契的关系无疑是陆政东所乐于见到的,这也是刘伟强在背后为自己出谋划策,当然基础仍然是要建立在认知观点上的一致,同时也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否则那种只会人云亦云迎合对方,在这些人眼中也不过沦为笑柄而已。
应该说这一次谈话效果很好。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对于时间安排一向以分钟计算的人来讲这相当罕见。
杨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