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彭城(徐州)、临淮(宿迁)这两座重镇,再加上一道淮河,挡住了伪燕大军对江淮的进攻。
可是这两城一河,却挡不住逃难的百姓涌入江淮。
所谓江淮互为表里,淮河水浅,长江水宽,这些难民没有舟楫,靠着一些木筏渡过淮河,却无法通过这些木筏渡过长江。
大量的难民滞留在淮南地区,也就是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今苏北)。
如今的淮南节度使,就是靠着平定永王之乱上位的大诗人高适。
只是这位大诗人一上任,就就遇到了安置灾民的苦差事。
马上就要到寒冬了,这些灾民如果饿死冻死在淮南,肯定有御史参奏高适这个淮南节度使。
可是淮南不如江南富庶,还要供养临淮的军队,本来就有些入不敷出,如今还要赈济这么多的灾民,淮南节度使府也无能为力。
所以在李道源进入淮南的时候,看到的是饿殍遍地,到处都是卖儿鬻女的灾民。
老船东是淮南的胥民,也就是世代住在船上的渔民。
这些渔民都是以船为家,衣食住行都在船上,这艘船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
老船东姓范,这艘老船也是他祖辈传下来的,修修补补的这么多年,靠着老范头厉害的撑船技术,这是整个湖上跑的最快的一艘船。
李道源的目的地是扬州,花钱租了老范头的船,从洪泽湖的支脉前往扬州。
老范头一边撑船一边说道:“前几日洪泽湖的水匪接了朝廷运粮的纲船,这几日官兵正在清剿呢,治安比以前好了不少。”
李道源看着宽阔的洪泽湖问道:“这边水匪很多吗?”
老范头叹气说道:“多,当然多,都活不下去了,只能落草为寇了。”
“听说青州才多呢,有个叫梁山泊的地方聚拢了上千水匪,不管是谁的船都劫。”
李道源也叹息一声,乱世人命不如草,这淮南已经是没有兵灾的地方了,依然被兵灾牵连。
老范头又说道:“原本去扬州,走运河就可以了,可是最近水匪横行,官府把运河封了,走洪泽湖可要慢多了。”
李道源坐在船上,吹着湖面上的冬风,一两只没有来得及往南飞的候鸟凄惨的扑腾起来。
真没想到淮南竟然也到了这种状况,平定安禄山之乱不仅仅是连绵的战争,还抽空了整个国家的财富。
淮南节度使的治所在扬州,这座城市依然繁华。
扬州在长江边上,是连接淮南和江南的枢纽,也是大运河的起点。
如今淮南江南承担了大唐朝廷超过一半的开支,淮南节度使需要维持淮南的治安,还要维持大运河这根帝国主动脉的通畅,高适战战兢兢,局势却越来越差。
高适只觉得心力交瘁,这位曾经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边塞诗人,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几个月却老了十岁都不止。
在高适的节度使府里,坐在他下首的是一名身材消瘦中年官员。
这名官员穿着中低层官员的绿色官袍,却在节镇一方的高适面前神情自若的喝着茶。
“禹珪,如今汴河淤塞,你向朝廷上奏,截留一些盐钱给我们淮南,这个冬天就能过去了。”
这个瘦弱的中年官员正是如今江淮租庸使兼盐铁使第五琦。
江淮盐院的总院设在扬州,第五琦要在江淮地区推行盐法,自然也免不了也和高适这样的淮南节度使打交道。
第五琦却板着脸说道:“节帅,这盐务是朝廷大事,盐钱每收上去一笔,就入了户部的度支库,就算是我上奏朝廷,这盐钱也截留不下来啊。”
高适叹息一声,他想要从盐铁院借钱来救济灾民,可是第五琦却始终不肯拿钱。
第五琦看到高适叹气,也跟着叹气说道:“节帅,不是我不给你钱粮,我在江淮收的盐税都是有数的,朝廷早就预备支出去了,别说是汴水淤塞,就是汴水断绝,这些钱粮也要驮到长安去。”
第五琦这么一说,高适也没话说了。
朝廷对于天下各道州的定位是很清晰的。
江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中原输送钱粮,而所有江淮官员的目的也是如此。
第五琦能得到皇帝倚重,是靠的能从江淮收到钱。
一旦他收不到钱,那就会立刻失去皇帝的信任。
与此同时,李道源从洪泽湖进高邮湖,已经进入了扬州地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