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此乃曾祖父若给之物,吾应如何证明?”
“印章。”
“曾祖没有印章。”
“手书,亦或是长安任命三老之文书,亦可证明。”
“没……带。”
“汝曾祖父之传信呢?”
“被王恢等人收走后,因未归还,豫章太常无法给曾祖父开局第二块传信。”
“呼。”司匡呼了口气,耸耸肩,苦笑,“那汝可知当年宣读任命近侍之名讳?”
“不知。”
“哪一年颁发的总知晓吧?”
“这个……也忘了。”
“凡事需要证据,既然汝什么都没有,那就回去吧。”
司匡摇摇头,露出一个遗憾的神色,
“规矩就是规矩,证明之物都没有,我与小郎君皆帮不了你。”
霍去病被张平安浑身散发的悲凉之意感染,叹息,对徐偃说道:
“不要为难他,让他离去就好!”
“诺!”
张平安望着司匡的身影,哀求,
“难道就不能通融一下吗?”
司匡意已决,与张平安对视,一身正气,声音朗朗,
“今日我为你通融,他日,谁为他人通融?若是大汉官员都为他人通融,那还要大汉律令作甚?”
张平安跪地长拜,高呼,
“贵人,若草民换一个入关的方式,能否帮忙?”
“讲!”
张平安对着长安的方向拱手作揖,面不改色,声音慷锵有力,
“吾来之路上,闻元光元年,陛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草民愿去长安求学,拜入董子门下,学儒学之道,辅大汉之基!”
这是他在来的路上,早就想好的应对之策!
“拜入董子门下,哈哈,有意思,真有意思。”
司匡微微一愣,随后笑容灿烂,拍拍手,同时略微古怪的目光放在了徐偃身上。
果不其然。
这位身着红铠的守将脸色发黑,浑身激动地颤抖。
当着谷梁派守将的面,告诉众人想去投靠公羊。
这是想曲线救国,还是故意来打脸的?
若不是碍于司匡与霍去病在此,徐偃绝对会怒火中烧冲上去,给张平安两巴掌。
马背上的霍去病换了一口气,感慨道:
“昔年董仲舒因辽东高庙事件,被陛下免去官职,只能在家著书立说,他人避之还来不及,你竟然主动接近……”
他沉吟,思索片刻,用两个字对张平安的行为评价,“难得!”
“请贵人们帮忙!”
司匡考虑到稷下时胡毋生给与的恩情,沉声道:
“帮汝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董仲舒近几年效仿孔子,专心著书立说,校订《春秋繁露》,不再收徒。尔有何能力,可以打动他?”
司匡笑眯眯地打量张平安,想看看这个衣衫破烂的少年,有什么特殊能力。
他这个人很讲原则,就如同对待底层之民温和一般,对于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绝不参与。
豫章郡出身?
鸠杖?
恐怕都不行吧。
先秦时,北方诸侯一向视南方楚国为蛮夷。
这种观念,至今还留在某些儒家文人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