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也会加大。另一方面,也为了让皇太极有着充足的时间“运筹帷幄”(此处为“坐蜡”之意),而且这个时间越是充足的话,皇太极坐蜡的“成色”就会更足,蒙古人心中的不满也会相应地加大,蒙古人与女真人之间的罅隙,就会越来越彰显。
相对来说,后者才是皇帝陛下真正的目的所在。
建昌城的东门,是主要的出入门户,原因就是因为这里不仅有三条通往各处的道路,而且地势比较开阔,兵力容易展布开来。若是色楞想派兵出城骚扰的话,肯定是以东门为第一选择。
为此,孙承宗也是将计就计,也将东城门做为主攻方向。而其他三面城墙,更多的是佯攻,虚张声势的成分大一些。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防备城内的蒙古人遁走,二是要尽可能地牵制蒙古人的守御力量,让他们不敢将兵力调到吃紧的东城门处。
而做为主攻的东城门处,孙承宗派的是王廷臣所部负责进攻。另外,八百名火铳手,除了其他三处城墙各安排了一百五十名之外,其余的全都集中在东城门处。炮营差不多也是如此安排,除了一大两小三门火炮被放置在另外的三面,剩余的七门火炮就全都安排在了东面城墙处。
王廷臣所部有五千余人马,对面守城的蒙古人大概也有接近三千余人。
色楞手下有一万余人,除了留出四千左右的预备队,其他三面城墙都有一千五百至两千人守御。
本来色楞是平均分配兵力的,每面城墙都是两千余人。后来发现明军在东城的营寨比较密集,就觉得此处的攻势应该最为猛烈,因此他也就偷偷地从其他三面城墙上调拨了三五百不等的人数,充实到东面城墙。
四千人的预备队他是不敢轻易动用的,这才是个开始,以后哪里的窟窿大也还未知。
别看现在他们这些明军摆开了架势,似乎是要冲着东城墙使劲,可保不准兴许哪一天就有可能突然改变了主攻的方向,这一点是必须要防备的。
趁明军立足未稳、三道壕沟尚未挖掘完毕之际,色楞的确也曾组织了一次出城袭击。
但是因为他也不敢投入过多的兵力,只派出了一个千人队,目的既不是想趁机突围,也不是想一举击溃对手,而似乎只是试探一下,或只是骚扰一下,打乱一下对方的部署而已。
对于蒙古人突袭,明军早有防备,再加上对方的突袭并不十分的坚决,因此新式火炮都没有派上用场,新式火铳更是一枪未发,蒙古人的突袭就被击退了。
这次的出城突袭,色楞最大的目的,就是派出的斥候和信使完全趁机脱离了战场,向着各自的目标而去。
若是信使,他们就会一直打马扬鞭向前冲,根本不顾及其他。而若是斥候,在奔出了一小段距离之后,就会放缓马速,并且试图调转方向,或是返回至明军包围圈的外围,窥伺明军的部署。
因此,他们是斥候还是信使,其实是很容易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