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里只剩下赵似、宇文虚中和叶逊三人。“范宝印的话,你两人怎么看?”“言之有物。”叶逊答道。“陛下,听了范宝印的话,臣终于明白陛下为何要再行官制改革了。”宇文虚中答道。“没错。此前的官制改革,只是第一步。温水煮青蛙,让天下的官吏们一步步地适应,我们一步步地往前走。王荆公的变法,过于激烈,引起反弹太大,引以为戒。”赵似说道,“下一步的官制改革,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地方机构和制度改革,二是职田改革。”宇文虚中连忙拿起纸笔,开始记录起来。“中枢机构和制度,经过十年改革和调整,基本上已经定型,剩下的就是配合地方机构和制度改革做些微调。比如都察院拆分成左右两院,监察院和检法院,分别由左右都察御史执掌,与大理寺并行,统归门下省。”“地方州县简化机构。范宝印提出只设六个局,民政、财政、铨政、文教、警事和庶务,正合朕意。州县原则上只设这六个局,到了郡府,可以增设两到四个厅。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制度上也要完善。”“吏部职责分成三大块,一是官员招录和培养,由尚书省直属、吏部代管、都察院监督的翰林院负责;二是官吏考成迁黜的铨政;三是编制。”“编制?”宇文虚中和叶逊以前听说这个词,但是今天听到官家郑重其事地提出来,感觉跟自己理解的大所不同。“是的,编制。任何机构,其所属的官吏,只要从朝廷拿俸禄和经费的,必须有编制。县、州、郡三级官府,设置多少机构,每个机构定额多少官吏,必须经由尚书省的编制总署审核批准——吏部尚书兼任编制总署都署。”“当然了,县一级的编制,吏部授权给郡编制署负责。而郡编制署都署由左布政副使兼任。”宇文虚中和叶逊听出来了,官家对编制比官吏管理卡得还要严。官吏考成迁黜的铨政,州县级的,可以授权给郡府管理,但是州一级的编制,却被尚书省收了上去。“刚才范宝印说县御史不作为,对县政弊端无法起到监督和厘清的作用。这里有御史昏庸、失职等原因,也有职权不清的原因。所以郡按察司改革,分按察左使和右使。左使负责按察司全面工作,右使专管官吏监察。”“州县分设检法左御史和监察右御史,由按察司直接委任和管理,负责各司州县的检法和监察职责。”snew“陛下,那大理寺的判事官呢?”“大理寺也微调,大理寺正卿设七名,由朕亲自任命。领大理寺推丞、断丞若干,分管一区,核稽终审,重要案件以合议为准。各郡的总判事官为大理寺少卿,由大理寺直接下派,负责执掌各郡判事院,再委派或指定州判事院、县判事所的推丞、断丞和司直。”宇文虚中惊讶地问道:“陛下,你这是要确保大理寺的独立性?”“是的,大理寺是裁判,不保持独立性如何确保它的公正性?没有公正性如何聚集威信?”“臣明白了。”“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各有自己的编制署,确定各部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度支部以及郡财政厅根据这些编制发放俸禄和经费。所以官制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废除职田、完善编制制度。职田不除,后续的预算制度就不好推行。”说到这里,赵似走到窗户边上,看着外面的景色。这是一条运盐的小运河,两边是宝应县的乡村田野。“太祖太宗皇帝沿袭前唐旧制,继续职田制。短短数十年,‘官吏不务至公,或差遣之间,徇于绕竟,或横敛之间,害己人民’。不仅官员更容易怠工,还伤害了百姓的利益。所以仁宗皇帝在天圣年间曾一度废除职田。”“可惜啊,御史言官们纷纷上书,说什么‘吏以贿败者多’,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