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科之类大都是学子在文道一途不好走,才会选的。
安王虽然相信自己的推测,却也不能草率决定。他从精通术科的学者那里拿了一些题,每门科目挑了几道出来让季宣和现场解答。
安王没有多解释,直接把题递给了季宣和。这让季宣和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不知道是按实力答题为好,还是要蒙混过关。在不知道安王的目的之前,如何选择还真是两难。
季宣和眼睛放在术科题上,脑子飞快转动,无缘无故,安王不会让他解题,必是哪里让他察觉到了,看这五花八门的题目,也许安王也并不确定他会哪些,索性将能搜罗到的科目都提溜出来,让季宣和解答,探探他的深浅。
季宣和权衡再三,知道他要说不会的话,安王必是不会相信,只要这次不会的,估计以后也只能不会了,在安王这儿备了案,从此之后就要刻意避开他会而没有透露出来的,没准一不留神,他就露了马脚,还不如会什么答什么,真不会的他也没辙。
季宣和跟着甄老夫子学过术科,用甄老夫子教的方法,一般问题都难不倒他,只是他只学了个形,平常多数时候都用不到,因而他没有深入研究,若想解开那些意思繁杂的难题,光靠跟甄老夫子学的解法,季宣和觉得有些题他还真解不出来。
季宣和先将题目过了一遍,挑出用古法就能解的先行处理掉。至于那些剩下的,季宣和只能哀叹,这些都不做的话,以后就不能将他所学全都传给过继的子嗣,平时要用到这些知识时也只能避开。
安王在观察季宣和,季宣和也同样在观察安王和世子。季宣和看人眼光还算准,这两人都不像是那等会过河拆桥之人,只要别触犯他们,他的安全应是无碍。特别是刚见面的世子,季宣和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好感,孩子毕竟还小,眉眼间不经意就流露出了对他的善意,季宣和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为了不让自己的行为惊世骇俗,季宣和只能将现代的解法尽量转换成古法,这可真难为了他。实在转不成的,则只能用已经存在的知识。锦朝没有禁海,海外诸国的语言也就传了过来。季宣和在锦朝没有学过外语,他能接触到的只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
有了写手系统之后,给季宣和附带的好处就是记忆力日益见涨,光这一点,就能让他轻松不少。季宣和以前不喜文科,大篇大篇需要背诵的要点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如今记忆力变得更加出色,却也没能改变他的习性。科举过后,除开与政务有关的律法之类,其他的,他很少再碰。反而是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娱己娱人的琴棋书画这些,时常被他拿出来,随性而为一番。
伴随着记忆力增强,以前模糊的记忆也愈加清晰。季宣和离开学校多年,长时间不用,很多知识本该被遗忘在角落,因着记忆力的增幅,不仅没有淡忘,反而一想起来,就能随时调用。
安王给的那些题,大部分都是初中生就能解答的,有些却要运用高中知识。安王挑题有其目的,摘出来的题目并非最难,而是指向性非常明确,很多想深了就能和生活中碰到的事件联系起来。
吭哧吭哧写了好半天,季宣和才将所有题目解完。他挺佩服安王和世子,两人陪他解了至少一个半时辰题,一点没有不耐烦的样子。这么长时间答题,季宣和不是没碰到过。以前那是因为题目多,难度也不小。这回可不是,若让他放开手脚答题,他很快就能搞定。
这样绞尽脑汁用现有的知识解题,可真让季宣和煞费脑筋。当他将案卷推给安王,示意他答完时,后背都起了层汗。这样的事情再来几次,他铁定会折寿。
仁泰帝的儿子们,没有一个蠢货,也许有些科目他们不擅长,最少大致意思能看懂。安王拿起卷子,大略扫了一下,发现每一题都答了,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答案,两相一对照,发现全对。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在于有些只有答案,不知道如何解的题目,卷子上都有完整的解题过程。
安王一细看,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怪不得他刚拿起卷子时,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原来是出现了一些英文字母。
这几题,季宣和一时半会无法将解题方法转换成古法,他只好绞尽脑汁,设定了一些未知数。以前学的数学,运用大量字母,英文字母只占了一部分。放在季宣和这里,却成了全部,旁的字母他一概不能用。
其实学会了方法,不少题用一个套路就能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安王随便挑了一题,按照季宣和写的看下去,居然也没有理解上的障碍,将解题过程全部看下来,不说换道类似的题目,他就会做,至少能看的懂,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安王身居高位,见识不凡,对他来说,锦安郡官员再厉害那又如何,还不是要为他所用?只要不威胁到他的统治,他向来是兼收并蓄,官员越能耐,他能得到的好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