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大辽的羊毛定然不允许运往大宋,大宋的毛衣也无法销往大辽。”
“嗯,确实。”
“如此一来,这些人定然是不想打仗的。不想打仗的人越多,你所说的必有一战,就越不可能发生了。”
詹孝义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
然而,转念一想,他的眉头皱得比之前更甚了。
“要是这般一直相互提防,又憋着不出手,那我还情愿痛痛快快打一仗呢!”
他猛一转头看向“乐琅”,发自内心地说道。
“乐琅”这天大约是心情不错,居然还没有放弃,继续劝说道:“詹大哥,你如今用哪里的语言与我交谈?”
“宋语呀,你这什么问题……”詹孝义正想奚落“他”一番,怔了怔,又以为是对方在挤兑自己,撇了撇嘴,生气道:“我也想与你说辽语,可你听得懂么?”
“我是听不懂,”“乐琅”拍了拍詹孝义的肩膀,示意他少安毋躁:“我再问你,辽国懂宋语的人多嘛?”
詹孝义虽然不忿气,终于还是坦然道:“不少。”
“懂得宋文的人,也不少吧?”
“嗯。”詹孝义答得不情不愿:“也不少。”
岂止不少?
非但大辽的官家、贵族子弟、文武百官都通熟宋文。更有甚者,大辽的对外正式公文、朝廷诏令奏议、还有对大宋和西夏的所有文件,全都用汉文。
还有,佛经的解释、著述,士人的科场考试,契丹文学家的诗文集等,也都用汉文。
“乐琅”又再问:“你们丈量的时候,用的是‘厘’、‘分’、‘寸’、‘尺’、‘丈’、‘引’?”
詹孝义答他:“和你们一样,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
“乐琅”打断他,追问道:“那称重呢?‘石’、‘斗’、‘升’?”
“正是。”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我实在不懂,究竟宋人和辽人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
詹孝义立马反驳他,但张着口,怎的也说不下去。
是呀。
区别在哪里?
“我们穿的和你们不一样。”
詹孝义勉强想到一点。
“乐琅”看了看自己衣衫,也看看詹孝义的衣衫:“有什么不同?”
“我在宋国当然和你们穿一样的,但在辽国并不这样打扮。”
“那你这幅打扮在辽国会很怪异吗?”“乐琅”问他道。
詹孝义一窒,不自觉地放小声量,说道:“其实,也是十分平常的,上京甚至有不少王孙公子也会着宋国的衣衫。”
“乐琅”不再追问他。
詹孝义又想到了另一点:“我们辽人是髡发的。”
“那你现在髡发了?”
“我在宋国,当然不髡发,但是……”
他说到这里,就再说不下去了。
……
——“铁赤剌舅舅?”
耶律骊的叫唤,让詹孝义回过神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