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国渊和刘晔前往城中还算完整的南宫正门,戍卫将他们带到崇德殿外等候董卓召见之时,偶然遇到刚从武关巡视回来的大将吕布。
高大雄奇的吕布不认识国渊和刘晔,好奇地询问两人是否从长安朝中赶来?国渊含笑问候完毕,先把刘晔介绍给吕布,然后才说出自己的名字和身份。
没想到吕布大为高兴,非常客气地向国渊和刘晔致礼问候,看到外面这么冷,里面的人还没出来招呼,便将国渊和刘晔请上台阶,进入大殿内侧的避风处热情交谈。
直到董卓上殿,吕布才快步进入殿内问候义父,简要禀报武关军情,最后非常照顾地代为通报:
“青州别驾、名士国渊先生和皇室宗亲刘晔先生前来觐见,就在殿门口的避风处候着。”
董卓非常高兴,没想到国渊和刘晔这么知趣,大呼速速请来,然后亲自走下玉阶,礼貌地搀扶一下鞠躬致礼的刘晔和国渊,一边细细端详一边啧啧称叹:
“果然是皇家血脉,风姿卓著不同凡响啊!还有子尼先生,本相早就想请皇上下旨,征召二位先生回朝为皇上分忧……还有琅琊书院的郑玄、邴原等几位先生,都是国之栋梁啊!后来担心刘青州埋怨,只好忍痛割爱了,哈哈!”
“二位先生恐怕还不知道,朝中大臣们不止一次请求皇上把诸位召回来为官,另外委派人手赴青州上任,哈哈!”
国渊和刘晔连忙致谢,再与郎中令李儒、左将军董旻、中郎将胡轸等文武逐一见面致礼。待各自归位之后,两人郑重地将刘存赠送给董卓的礼物清单和亲笔信函上呈董卓。
董卓看过礼单上的厚礼非常惊讶,再看了看刘存写给他的信,不由得高兴起来。
在此之前刘存从未给他写过信,青州的奏章大多为幕僚代笔。董卓只见过刘存为乐进、管亥几个爱将上呈的举荐奏章,当时董卓还当着皇帝和大臣们的面,赞扬刘存的字写在纸上要比写在茶壶上漂亮得多。
此刻接到刘存亲笔信,董卓颇有点儿兴奋,看完上面的内容后哈哈大笑,笑够了才询问坐在右下方的国渊:“子尼先生。子鉴大人在信中提到的这个夷洲有多大?”
国渊想了想:“夷洲大大小小的岛屿加起来,大约有青州四分之一那么大,也就是四个夷洲加起来和青州差不多……不过,夷洲是个中间高两边低的大岛,从北到南群山延绵。能住人的地方都是靠海的平地,可供开垦的田地不多。”
“青州商队首先占据的是岛北的小平原,零星发现当地土人部落,但都是互不统属尚未开化的村寨,所以州牧大人认为,朝廷只要把夷洲划入我大汉疆域,我大汉的土地和领海就随之向东延伸千里以上,北面群岛上的倭人和三韩也就不敢不来朝拜进贡了。”
殿中惊叹声经久不绝。董卓想了一会儿不得要领,连忙把李儒叫到身边询问,没多久便爽快地答应下来。只是有一点深感为难:
“这开疆拓土的大好事,别说设个郡,哪怕设个州都应该,只是这个镇海将军……本相依稀记得,历朝历代从未有过镇海将军这个武职啊!该算哪个品秩?”
国渊拱拱手笑道:“之前咱们这些做属下的也这么劝过州牧大人,可州牧大人说。为何袁本初将军自己刻方印,就可随意任命那么多本朝从未有过的将军校尉。我大汉朝廷就不能任命个镇海将军?”
“属下等人一听就没话可说了,只能听从州牧大人吩咐。至于朝廷准与不准,咱们都没想法,想必效忠朝廷的州牧大人,也能看得开。”
董卓愣了片刻,忽然哈哈大笑:“好一个刘子鉴,他这是在试探本相啊!明知道他使的是激将法,本相也准了,立刻为他上奏朝廷,敕封他义子刘振为夷洲郡太守,加封镇海将军,哈哈!”
“谢国相!”
国渊和刘晔相视一眼,双双致谢,至此两人心里总算是安稳下来,对公孙沛洞察人心的能力钦佩万分——以上那些话其实都是公孙沛吩咐的,而不是出于刘存之口。
李儒在董卓的示意下,站出来向国渊和刘晔提出昨晚和董卓定下的要求。
国渊和刘晔感觉此事关系重大,凑在一起商量了好一会儿不敢决定,李儒见状,悄悄走到董卓身后一阵耳语。
董卓点点头,沉下脸对还在商量的国渊和刘晔大声说道:“怎么?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