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1934年是一个很关键的年份,随着列宁退休陷入倒计时状态,各路诸侯之间的争夺和斗争应该愈发的激烈才对。但是事实却是相反的,进入1934年后,苏联政坛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一贯喜欢出风搞事的托洛茨基破天荒的很平静,表现的十分的淡定,似乎完全不关心列宁退休之后谁接班的问题。
托洛茨基没有动静,斯大林倒是想制造出一些动静,在这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在集体农庄等问题上不断地发表高谈阔论,不断的指责地方上的干部没有完全贯彻中央的精神,要求在本年度内让苏联境内的绝大部分农户都必须加入集体农庄。
讲心里话,之前积极提倡搞农业集体化的是托洛茨基,一度的在这个问题上老托是最热心的,而一向“关心”农业“体恤”农民的斯大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忽然跟托洛茨基保持一致了呢?
原因很简单,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出现了矛盾,双方的合作关系趋于分裂了呗。而造成这种分裂的主要原因就是苏联正在快速进行的工业化。
之前说过,工业化是需要外汇的,外汇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当年的苏联获取外汇的主要途径就是出口农业产品,说白了就是由国家出面剥削农民(这是事实,而且也是落后国家走上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阵痛。基本上没有哪一家能避免)。
之前斯大林之所以跟布哈林能走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抗托洛茨基,而随着列宁的态度逐渐明显。随着列宁也支持快速的将苏联进行工业化,这时候依然跟不识时务的布哈林站在一个战壕里,对斯大林来说就不是好事了。
实际上从工业化进程开始,列宁就不断地敲打布哈林,让他跟多的跟中央保持一致,而不是不断的为那些小农经济的拥护者说话。在列宁看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工业投入。固然能让农民的反对声小,但是从长远看对苏联的国家建设是不利的。
在国际市场上。苏联总不能永远当一个出口初级产品和农产品的“大国”,不能永远的被发达国家剪羊毛吧?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工业化,只有完成了工业化。苏联才不会被剥削,只有完成了工业化,苏联才能保卫革命的火种和果实。
在这种情况下,布哈林自然是不能在列宁那里讨到太多好,甚至导师大人觉得他太不识时务了。尤其是进入1933年下半年,在集体农庄问题上,布哈林激烈的跟中央唱反调,始终不合作的前提下,导师大人不得不开始考虑。布哈林这个经济理论家真的适合留在最高领导层吗?
尤其是在1933年下半年,在乌克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因为抗拒加入集体农庄而破坏农具屠杀牲畜事件之后,布哈林开始强烈地抨击农业集体化政策。完全站在了中央的对立面之后,不管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对布哈林几乎是无法容忍了。
作为一个政治敏感性很强的人,斯大林自然是观察到了列宁对布哈林的不耐烦,钢铁立刻就意识到了自己如果继续跟布哈林保持同盟关系,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会被这位老朋友带沟里去。意识到这种危险之后,作为一个政治家钢铁采取断然行动跟布哈林划清界限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钢铁还是很擅长见风使舵的,而他的这种做法遭到了布哈林强烈谴责。布哈林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之前我一直以为斯大林跟他名字一样坚强,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同情农民兄弟的人,在这一次,我明白了,他一直不过是利用农民兄弟而已。当农民兄弟失去了利用价值之后,他会毫不容情地将其抛弃……”
如果李晓峰当时看到了布哈林的这篇日记,恐怕会哈哈大笑,会嘲笑布哈林的天真。钢铁和布哈林的差别就是一个政治家另一个却只是政治理论家。什么是政治家?审时度势见风使舵是必须的,顶风作案的那都是傻瓜,如果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在这一点上说得就很透彻——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而很显然,布哈林现在就在危墙,不,他是处于震源地带,很快一场地震就能将他撕成粉碎。回过头来说说那个农业集体化,这一项政策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从历史上1930年到1932年苏联的农业现状来看,这个政策绝对是有问题的,不光没有达到解放农业生产力的目的,反而让苏联的农业陷入了泥潭,而且这个泥潭是一踏进去苏联就再也没有出来。
那么布哈林就说得对喽,农业集体化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应该坚决批判和抵制喽?
也不尽然。斯大林为什么要搞农业集体化,甚至他之前的托洛茨基为什么也首倡这么搞?斯大林的理论水平凑合,托洛茨基的理论水平可是很高的,难道托洛茨基错了?
这么说吧,苏联搞农业集体化的出发点是好的,其根本目的是改变苏联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粗放、落后和过于分散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说目的是好的,但是实施的手段以及对苏联的国情考虑得不够透彻,再加上官僚主义的横行无忌,后果就很惨烈了。
从国情上来看,苏联其实和天朝很接近,取得革命胜利的时候都是一穷二白,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而且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根本就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
天朝后来也学着老大哥搞过公社化。结果也是惨不忍睹,天朝遇到的问题其实跟老大哥差不多。打击了农民积极性,吃大锅饭搞绝对的平均主义。又没有给农民留一点儿伸缩的余地,自然的不管是集体化还是公社化都搞不成。
不过不同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一开始就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大部分农民都反对参加集体农庄,为此甚至直接破坏农具、屠杀牲畜和销毁存粮做对抗。而天朝最开始搞合作组和初级合作社其实还是成功的。
为什么苏联搞集体化阻力这么大呢?那还得从内战说起,内战中不是搞了战时*吗?不是搞了余粮征集制度吗?其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是空前的,后来实在搞不下去了。列宁才用新经济政策救场,放松了勒紧在农民脖子上的绳子。
后来评价新经济政策时。大部分书籍都直说这个政策多么多么好,解决了多少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个政策最后取缔了?如果这个政策真的那么好,干嘛不一直用下去呢?
大部分人都说这是斯大林违背了列宁的主张,背离了列宁的路线。为了追求高速工业化而干了坏事。这个答案准确吗?废除新经济政策确实有快速工业化的原因在内,也确实是主要原因,但间接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当时其实搞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搞不下去呢?原因很简单,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允许商品自由的流通和交易,说白了就是低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本身来进行调控的,国家的主导性降低。
而苏联农业当时是个什么状况?农民们被之前的余粮征集制度和饥荒吓得够呛,生产出的粮食大部分都储藏起来,也就是说大部分粮食并没有变成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市场上没有粮食,不管是工人还是小手工业者的劳动就换不来吃饱肚子。哪怕是苏联以国家意志三令五声的让农民出售粮食。可是吓破了胆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