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厂和造船厂缺乏人才,影响了发展速度。
汪克凡提出的解决办法很简单,第一是自己培养,第二是从外界引进。
工匠主要依靠培养。
为了满足兵工厂和造船厂的需要,可以缩短石鼓书院的教学周期,有针对性地办一些速成班,用几个月的时间培养一批工匠应急。速成班出来的工匠肯定只会一两种单一的技能,但是在大规模分工生产中,未必要求人人都是多面手。
管理人才就要分两步走了。
第一是从现有的工匠里选拔。后世里,有很多普通工人走上领导岗位,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从普通工匠里选拔官员,还可以拓宽上升渠道,让更多的人受到激励。
这个办法汪克凡早就提过,衡阳兵工厂也有这样的例子,但是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个年代里,工匠都是操持贱业的下等人,选拔他们做官,必然会遭到士林间的口诛笔伐,连方正铮自己都有些排斥,所以一直没有推广。
汪克凡这回下了死命令,不管方正铮能不能想通,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所缺的管理人员中,最少一半要从现有的工匠里选拔。
第二步是引进人才,除了文官外,还要引进一定数量的退役军官。
文官不愿意来当工匠头,是因为将来没前途,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把待遇规格提高些,那些文官一样会趋之若素。
“兵工厂和船厂这么重要,我看可以升一级,主官挂正四品的文官衔。与道员知府同级,底下的各级官员也跟着一起往上提,哪怕只是管着几十人的匠头。也可以给个八品九品的官……不过有些关键的位置上,还要按武职设置。这座厂子是属于楚军的,千万不能搞错……”
后世里不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部委所属的大厂,行政级别和当地政府一样高,衡阳兵工厂和造船厂这么重要,完全可以享受这个待遇。
随着汪克凡侃侃而谈,方正铮的眼睛越睁越大。
兵工厂原来挂在督粮道下面,方正铮只是一个五品官。现在突然升到四品,就迈进了中高级领导干部的行列。要知道,正四品是文官的一个坎,只要出任正四品官员,要么是一府的知府,要么是一道的道员,在省里就是封疆大吏的副手,比如布政使衙门的左右参议。
他还在发愣,左右就不停传来贺喜之声,叶靖海等人和他关系不错。都低声向他表示恭贺。
汪克凡笑了笑,一边想着,一边继续说道:“愿意来兵工厂任职的。在任时可以再挂一个武职,从楚军这边再支一份军饷,任期满了之后只要表现卓异,都可以放到地方上任职,如果想去朝廷中枢,本镇也可以亲自推荐。”
这个年代除了士林出身的文官外,其他人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总得来说,文官的综合素质比其他人明显高出一截。在兵工厂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单位里,有些岗位还是离不开这些明朝的知识分子。
叶靖海接过话头。笑着说道:“汪军门这也太偏心了,我干脆不当这个水师营官了。去方观察手下做个管事,还能再领一份军饷,那该多好!”
这本来是句玩笑话,施琅却一脸的不以为然,鼻子往外喷了一声,对叶靖海表示抗议——方正铮那家伙正得意呢,你还去捧他的臭脚,到底是哪边的?
叶靖海全当没看到,转过脸收起笑容,对汪克凡劝道:“听军门刚才说,还要挑些军将到兵工厂,学生以为有些不妥。那些军将大字不识一筐,脾气又暴躁,送到厂子里不但无用,恐怕还会添麻烦。”
汪克凡笑着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直接送去肯定不行,不过人都是会改变的,不认字可以学,脾气暴教他们规矩,等到他们学成之后,再送到厂里就能派上用场。”
兵工厂是为军队服务的,不能和军队脱节,选拔一批退役军官放在兵工厂,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合作。至于能力问题,可以通过岗前培训来解决,在井冈山军校搞两期培训班,那些退役军官毕业之后,就能满足兵工厂的要求……
屋子里响起一阵嗡嗡声。
现场办公会开到这个时候,几个问题都讨论完了,但是大家意犹未尽,又各自开起了小会。这种深入讨论可以查漏补缺,进一步开拓思路,汪克凡并没有阻止,反而也参加了讨论。
方正铮却皱着眉头,肚子在思索着什么。
他和施琅不对脾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