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香港船王包俞刚先生决定弃舟登陆,于是从怡和公司手中虎口拔牙,强行收购了九龙仓公司。当时怡和公司之所以痛失一臂,就是因为对九龙仓的持股比例过低。
于是当时担任怡和公司大班的纽璧坚,开始对整个怡和系进行重组,让最核心的两家公司怡和控股和置地集团,进行大规模的交叉持股。两家公司各自持有对方将近40%的股权,让外界很难有下口的机会。
但纽璧坚刚刚完成了置怡互控,就遭遇到了1982年香港地产业大崩盘。置地公司由于之前投资过于激进,结果遭受了严重的亏损。怡和与置地的互控模式,造成了相互拖累,两败俱伤的局面。怡和公司的股价在最低点时,整个公司的市值一度低于30亿港币。
一时间,香港市面上传出了各种华资并购怡和控股的小道消息。当时置地集团的市值在100亿港币左右,但持有置地高40%股权的怡和公司,总市值竟然只有30亿港币。可以说怡和公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这自然会引来其他大鳄的窥探。
从1874年威廉.凯瑟克当上怡和洋行大班开始∷,,凯瑟克家族与怡和洋行的关系已经超过一百年。但实际上在整个怡和系中,凯瑟克家族实际上只在怡和控股公司中持有股份,而且持股比例也不高,还不到20%。
所以西门.凯瑟克借着置地集团巨亏的借口,踢走前任大班纽璧坚。他重掌怡和洋行的大局后。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凯瑟克家族对怡和公司的控制。
而与惹人垂涎的置地集团捆绑在一起的怡和控股,显然很容易受到其他资本的攻击。但是置怡互控解锁后,怡和公司虽然更加安全。但它对置地集团的控制力也在下降。
长久以来,置地公司一直是香港地产界的领头羊。虽然在八二年的地产危机中遭到重创,但置地的市值依旧维持在100亿港币以上。特别是在西门.凯瑟克上任后,通过大刀阔斧的撇账和改革,置地集团已经开始止血。
地产业是一个暴利行业,为香港创造了一大票豪门巨富。但东方集团的盈利能力丝毫不逊色,所以李轩从未考虑过进军地产行业。但是怡和公司对香港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司。它与汇丰被誉为是英资在香港的两面旗帜。
而置地集团是怡和公司在香港的主要资产,如果能把置地从怡和手中抢过来,所引起的震动比李嘉城收购和记黄埔、包俞刚收购九龙仓还要大许多。特别是在香港现在这种人心浮动、大家纷纷往海外移民的时刻。肯定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但暗中窥视置地公司的华商绝不在少数,只不过置地的盘子太大,如果强行收购需要调动海量的资金,大部分有想法的人却是有心无力。李轩可能是全香港唯一一个在资金上没有任何问题的人。但他也不会随意调动近百亿港币的资金。去收购一家与自己经营的主业没有太大关系的公司。
不过李轩自己不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