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圣元元年11月10日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汉护国神教教主、兖州刺史栾奕的长女满月,其曾祖栾涛大为兴奋,包下了整个起凤阁,邀请栾氏宗族各位亲朋好友以及朝廷上下权贵前来庆贺,流水席足足摆了三天。
第二件,圣母教会的储蓄、信贷业务开始营运。
由圣母教发行的纸币——圣劵一经面世,便性受到教区各地百姓的普遍欢迎。首日发行圣劵300万贯销售一空。也就是说吸纳了300万贯的存款。随后几日圣劵一路走红。
教区内的很多商贾豪强,原来都是把钱存在家里。几十万几百万贯的资材足足占好几个大屋。现在好了,教会实行了储蓄业务,可以帮他们代管钱财,他们巴不得把钱财存到教会去。便纷纷拉着大车把一箱箱的硬通货币送进教堂,换回一沓子圣券,并开始尝试用圣券代替铜币从事交易。
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青州、兖州、济南的各地商会联合承认圣券。一张纸就能换回一大车的布匹、燃料……方便得很。
随后,教区各地从事修渠、挖河的十数万民夫领到了新年前的第一笔薪俸。只是与前几个月不同,这月发给他们的薪银不再是硬邦邦的铜板,而是软了吧唧的纸。他们还道是这些纸是工地上奖赏的年货,千恩万谢道:“谢工头儿,还想着给小的们赏赐年画儿!”
工头儿翻个白眼,告诉他们,这叫圣券,不是年画。是他们半年的薪俸。
民夫大急,“啊?薪俸就给这?说好的钱呢?”
工头劝他们别着急,听他慢慢说。他告诉民夫们,发到大家手里来的这些纸是教会刚刚发行的圣券。这东西比铜板方便,既能直接当钱花,也能到家乡郡治所在的教堂换成实打实的铜板。
“你说这玩意儿能当钱花?”看一眼满盖着教会大章的圣券,民夫们将信将疑。
工头儿道:“不信你们试试去。要是不能当钱花随时找我换便是。”
一听这话,果然有民夫去试了试。他家就在附近,正好缺粮,便找了一家粮店,掏出一张100枚的小票递了过去,说想买一石粮食。
本来他还将信将疑,担心人家店铺不收,却不曾想自己的担心完全多余。人家店铺不但收了,还找给他一串儿铜子儿,细细数来不多不少60枚。那店铺伙计告诉他,今天的粮价是40枚每石,刚才他给的是100枚的票子,60枚铜钱是找给他的零钱。交易完成,店铺的伙计还歉意对他说本来该找给他圣券,但店里50枚和10枚的小票都用光了,只能找给他这么大串铜子儿,给他添麻烦了,万望见谅。
“呀,还真能当前花!”
回到工地后,这位民夫把今天用圣劵买粮的事如实说给了工友,各位工友遂不生疑。反倒觉得圣劵方便,以前回家都得提溜一大包袱钱,往家里带沉重且不说,花起来很不方便。现在倒好圣券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圣母保佑,教主英明。”
“阿……天门!等回去咱们干脆把积蓄都换成圣劵得了!”
“好主意!”
借着教区十数万民夫们的口,越来越多普通百姓也把攒下的积蓄换成了圣劵。
圣劵交易随之走向了常态化,教会的金库越发充盈,栾奕也跟着财大气粗起来。
他有了充足的资金去执行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其实早在十月中旬,栾奕就有所动作了。他先让神盾局的细作在徐州境内散布消息,说:青州境内连年天灾,今年又逢大旱,数万亩良田颗粒无收。青州刺史吕布向栾奕告急,请求募粮救灾。栾奕深知事急当即应允,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南方徐州一带,以200文每石的高价采买一批500万石粮草。
“200每石?一听这个价位,徐州的乡绅富贾无不惊骇。要知道现在大汉东海岸青州、徐州、兖州、济南、扬州附近每石粮食的市价也就在40到60文钱之间,100文钱已经算是高价,而栾奕却开出了200文的收购价格,简直就是天价,“栾子奇疯了吧?”
栾奕疯没疯,他们不知道,不过他们清楚的是……糜竺、糜芳这兄弟俩绝对是疯了。
自得到消息之日起,这糜家兄弟便开始大肆收购粮草,
40文一石——买;60文一石时照样有多少要多少;80文一石——“全给我装车上去!”;价格都涨到了100文依旧照单全收。
“呀喝!”这什么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