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没有让主炮直接发言,因为在这个小战场上完全没有必要。打这些最大才两三百米长,体积只有两三艘航母大小还没有护盾的小战舰只需要用副炮就行了。用不着动用上亿吨级tnt威力的主炮出场。
而且布达佩斯号上两门主炮的射速实在是太低,还要精细的调整舰体的姿态才能瞄准,用来打眼前的小舰队实在是大炮打蚊子,太浪费,也无法做到高效率。
而副炮就没有这些问题了,舰体上的17门副炮射击频率很高,射界广,调整起来也很容易。
虽然射程和火力输出功率两项指标远远赶不上两门主炮,但是打这些低科技世界的战舰却是正好够用。
布达佩斯号上全部17门副炮都能将1.2公斤重的副炮配套合金弹丸最大加速到光速的20%左右。
在这样的极限状态下,每一座副炮炮塔一轮射击发射出的弹丸所辖带的动能都相当于100万吨级别核武器的能量。如果用这种火力击中地面上的人口密集区,一炮下去灭掉个中小型城市还真心不难。
不过真要是照着这样的输出峰值发射的话,副炮就会需要大量的冷却和充能时间。每座双管炮塔平均每半分钟才能发射出去这么一轮强力的射击。
所以,这种发射方式并不能提供副炮部门本应有的持续性火力支援,在实战中很少有战舰指挥官会这样用。
为了追求火力的密度和持续性,副炮部门通常都是把弹丸加速到光速的10%或者更低的速度发射出去。
这样的较低速度虽然会大幅度降低副炮本来就不长的射程和单发炮弹的威力,但是炮管的冷却时间却会大大缩短。
这样不仅能给战舰提供持续性的火力,还能实际的提高副炮部门的火力输出能力。以在把副炮的弹丸加速到光速的10%的情况举例。
在这个速度下,弹丸所携带的动能虽然大幅度的低于之前的满功率状态。但是也会相当于之前的五分之一左右。
一座双管炮塔这样一轮射击所发射的炮弹携带的动能也依然相当于23万吨级别的核武器,比当年美军在日本投放的核武器还是强出十倍以上的。
这个输出在质量效应世界里只够打一打小型民船或者海盗船、空间战机神马的。但是放在这里,没有护盾这个天敌的情况下,这个输出能力就显得很无敌了。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单发输出下,副炮的发射频率可以大幅度提高,达到每分钟8发的射速,是相当稳定而且强大的火力输出。
如果将弹丸的初速再降到光速的5%发射。那么发射频率的提升还会更加明显,虽然单座炮塔发射一轮弹丸的动能会下降到6万吨的级别,但是发射频率会变成每分钟30发,可以作为近防火力使用了。
此时,位于右舷的8座双联炮塔就是将炮弹加速到光速的10%发射的,8座炮塔上总共16支炮管交替着将一发发炮弹发射出去,发射效率也很高。
在精确的火控助瞄下,第一批超高速炮弹划过宇宙空间,直直的冲向距离他们仅仅4000公里的几艘政府军的战舰。
这些致命的炮弹只用了不到0.2秒种的时间就跨过4000公里远的距离,分别重重的砸在了各自锁定的目标之上。
由于没有护盾的阻挠。这轮炮弹的打击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由于炮弹在发射出炮口的时候已经是半液态半等离子体状态了。
所以虽然每发副炮的炮弹都只有一个苹果大小,但是在飞行时身边却有一个直径4米左右高温等离子团裹挟着。
超高速的液态弹丸几乎毫无阻碍的击穿了整个船体,只能造成一个一两米宽的洞口。但是真正对敌方战舰造成重大杀伤的则是炮弹周围产生的那一大团等离子体。
数米直径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在撞击到战舰的时候没能像是它们裹挟的炮弹那样直接将装甲和船体打个对穿,而是击中目标后释放出了自身强大的热能。
自身温度足足有数百万度的等离子体热放热能绝不是开玩笑的。每一个命中都会产生耀眼的强光。
在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中,敌舰那厚达3米的装甲上立即就会出现了一个直径十几米的大洞!而这样的事情在很多艘被命中的战舰上重演着。
仅仅是第一轮炮击,他们就将对面的3艘重型战舰打的失去作战能力,其中1艘运气很不好,可能是打到了反应堆或者武器库,竟然直接爆炸变成了好几节。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