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3章 朝堂各派齐心协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清晨紫禁城养心殿,东宫慈安太后、西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两人并排坐定,犹如好姐妹一样,座位靠拢一起,眼前是一道慈竹帘子,让她们看人要从慈竹帘子缝隙里看向大殿里大臣,而那几名上书房大臣只能看见一道帘子,身影隐约两宫太后神龙首不见尾。

    同治皇帝载淳端坐龙座上,头戴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身穿明黄颜色龙袍,腰间系明黄丝织朝带,朝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宝石、东珠, 载淳翻看李国楼上书原始版本十一条陈条,静默不语,谁都不知他脑海里想些什么。

    恭亲王奕訢依然坐瓷凳之上,头戴头戴缎台冠,身穿土黄颜色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朝服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朝珠是用金黄色绦丝,缀有18颗东珠挂脖颈上。

    奕訢眼眸含着精光扫视大殿左右几名上书房大臣,长期把持摄政王宝座养成了他内敛稳重性格,而又不怒自威仪表。

    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体仁阁大学士文祥站左侧,他们是皇族,身份贵重居于左侧,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他们两人得以进入上书房,是两宫太后制约恭亲王奕訢权力手段,分掉一部分总理府权柄。

    奕譞三十余岁,身高一米六五左右,身形偏瘦,留有八字须,水泡眼,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清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母为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奕譞为人低调,唯两宫太后指令是从,但正因为奕譞性格懦弱,非常识时务,为人谦恭有礼,为人处事小心谨慎,得到慈禧太后恩宠。

    奕劻已经四十余岁,长脸、隆鼻、瘦骨嶙峋,也留有八字须,此时他虽然得以步入上书房,进入大清国权力高层,同治皇帝载淳大婚时,才封为庆亲王,属于大器晚成,心里忿忿不平,他非常嫉妒恭亲王奕訢总理大臣权势,是朝堂上保守派领袖,也是两宫太后制约恭亲王奕訢重要砝码。

    体仁阁大学士文祥,五十余岁,白发皓首,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第二号人物及总理衙门大臣,1865年,署户部尚书,率神机营赴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满人大臣之中属能文能武能臣,是两宫太后倚重股肱之臣,也是恭亲王奕訢左膀右臂,奕訢制定政策得以朝堂通过,文祥居功至伟。

    北洋通商事物大臣李鸿章、内阁大学士李鸿藻、协办大学士翁同龢,依次排列大殿右侧。

    翁同龢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已经要五十岁,三缕长须,头发斑白,身形伟岸,他也是同治皇帝老师,品序上已经和李鸿藻一样,大清共设有六位大学士头衔,为位及文臣尊称,需要按部就班一步步升上去,翁同龢比李鸿藻荣誉头衔低一级。

    大清三日小朝会格局,如今就有他们几人组成,有时还会加入其它朝廷重臣,但这几位属于雷打不动要员。

    见礼过后,这些人都由同治皇帝赐坐,几名太监搬來瓷登恭请二位王爷和四位一品大员入座。

    如今同治皇帝载淳即将亲政,他提拔两位老师,辅佐他亲政,也情理之中,朝堂格局也为之一变,清流派一下子朝堂占据主导地位,一股暗流朝堂上涌动,大清爱国志士都盼望和八国联军一较高低那一天,早点到來,重收回各地租界,想做事,就是和俄国人打仗,把海参崴等失地重收复。

    此时大清帝国对于洋人态度,卑躬屈膝,极献媚,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关系和睦,洋人不仅买枪买炮买军舰给大清国,甚至组织洋枪队,替大清帝国消灭太平天国以及东捻,两路造反派已经被消灭殆。

    但大清帝国为担心国家就是北方邻居“北极熊”俄国,因为俄国有吞并大清帝国野心,趁着疆动乱,占据伊犁地区。

    其次是法国,两国安南已经打过一仗,刘永福率领一支“中和团黑旗军”河内近郊击毙法军统帅安邺,逼迫法军退出北圻地区,所以刘永福被安南国王封为三宣副提督,所部黑旗军也北圻合法化,成了不归安南调遣边防军,如今常驻安南北圻地区,刘永福黑旗军已有三千人规模。

    而英国突然变成大清友谊之邦,国家大事,还会向着大清国,政治利益面前,沒有永远敌人,李鸿章和上任英国公使威妥玛刚签订完成一笔军舰交易,两艘铁皮军舰合约刚完成。

    但是李鸿藻和翁同龢入主上书房,清流派爱国热血冲动又有了市场,恭亲王奕訢此时抛出李国楼陈条,正是抛砖引玉,狠狠打压清流派气焰,因为李国楼陈条里,有一条就是说大清不能轻言开战,谁敢陈述和“八国联军”开打,就让他们上前线去,若是不敢去前线,就回老家养老,别光说空话。

    几名皇亲国戚和一品大臣手里都拿着李国楼陈条副本,正养心殿上打嘴仗,翁同龢慷慨激昂请求皇上,让他去练兵,而文祥另一边讥笑翁同龢五十岁人,只会演武场挥挥令旗,练出來兵,也是假把式,不懂兵人,不要误人子弟。

    李鸿藻沒有去听翁同龢和文祥打嘴仗,而是看着手里陈条,心里感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