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贯武知道在香港歌手之中,其实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不多,原因其实很简单,市场不允许。
香港人口总数是三百万以上,最多时人口数量六百万以上。而全世界说粤语的人口往高了说,有两亿人口左右,使用汉语的有十多亿人口。不过大部分都在中国内地。而美国人口在两亿以上,最高时在三亿以上。而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人口数量,基本在三十亿以上。
简而言之,也就是欧美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有三十亿人口左右。相对来说,香港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只有十多亿的人口。而提到内地唱片市场,呵呵,大家都懂的……刨去内地九成九的潜在市场,香港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只剩几千万人口。
而这几千万人口,又大都分布在东南亚。相比欧美体制健全、购买力旺盛的唱片市场,东南亚唱片市场无疑是比较贫弱的。欧美市场中可能每三百人会掏钱买一张唱片,而到了东南亚可能一千人中才会有一张销量。再对比上那差距庞大$ ()的人口基数,欧美顶尖歌手唱片卖不过千万都不幸福,港台歌手卖过百万张就要欢天喜地了。
欧美白金唱片是以一百万张为界限。相比起来香港歌手的白金唱片,是以五万张为界限。呜呜!相差了整整二十倍啊。
在美国因为唱片潜在市场很大,有数亿人口的数量。所谓人上一百,千奇百怪。而数亿人口在口味上,是毕业有很大的不同。有喜欢乡村音乐的。有喜欢福音唱片的。有喜欢摇滚的。有喜欢爵士的,有喜欢朋克的……同样风格方面,有喜欢保守的,有喜欢放1荡的,有喜欢性1感的,有喜欢纯情的,有喜欢癫狂的,也有喜欢温柔的……
总之因为人口基数摆在那里。所以任何一种类型的,任何一种风格的歌手,都会有很多喜欢自己的歌迷。而正因为有了这很多喜欢他的歌迷,才让他能够继续以音乐为伍,继续发扬自己的风格,继续推出自己的唱片。艺术也是需要一定物质来支持的,否则再有才华的歌手,也早就会被饿死了。
而美国各地举办的行行色色的音乐会、歌唱比赛、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等等等,也为歌手提供了舞台与宣传的渠道,所以如果歌手真的有才华。并且渴望成名,就不会被永远埋没。这就是欧美唱片市场之所以人才辈出的原因。
而香港总人口不过几百万。如果歌手不迎合大众的口味,基本上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这就直接决定了在香港只能有主流音乐,而类似摇滚、雷鬼、朋克等等非主流则市场潜力不大。
其实这也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西方文化强调自我为主,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力凸显出自己的价值。所以歌手做得越夸张,越容易一举成名受人追捧。比如世界瞩目的ladygaga,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人们的三观,说她有开创性也好,说她哗众取宠也好,总而言之,这位话题性一流的女歌手大火特火,在全球唱片市场一片萎靡的情况下,唱片销量依然有数千万张。
再比如乡村小歌后泰勒.斯威夫特,隔三差五就换一个男朋友,换完之后就写歌来纪念。据不完全统计,这位小霉女交过的男朋友超过十九位,而且基本上最长不过半年,最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如果换在东方文化之中,基本上就要被冠以见异思迁之类的字眼。但人家小霉女泰勒依旧火的一塌糊涂,专辑销量同样轻松过百万大关,赚钱赚得一塌糊涂。
而东方文化则强调群体观念,必须要和光同尘,最忌讳的就是枪打出头鸟。想发扬个性,想突出自我,想挑战权威,那就是一个死。
基于这种文化方面的熏陶,东方人的喜好一般都随大众,很容易就追随潮流。比如看到报纸杂志电视台宣传韩流,就一窝蜂的去追韩星;台湾偶像剧风行的那几年,又一窝蜂的去追f4、飞轮海、五月天;最早时候,《上1海滩》上映,白围脖、大衣成了流行;再后来《血疑》,幸子头、幸子衫;《灌篮高手》放映的那几年,n年都没有普及开的篮球运动,顿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这种随大流的心里,其实不止表现在追星上,还有一起抢购苹果手机,一起抢购奢侈品,甚至连谁都不看好的黄金也去抢购……据调查得知,国人换手机的频率远远高于西方人,而苹果手机主要市场,就是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上主要的的消费大户也是国内土豪;黄金价格大幅下跌,也是中国大妈抢着去抄底,结果全砸手里了。
而与此相反的是,现在即便hddvd、蓝光影碟机早就问世许多年,但美国依然还有九千多万户家庭依然使用vhs录影机,而且录影带租赁依然是影像租赁店最大宗的生意。而欧美奢侈品品牌,其实在本国并不受追捧,尤其是lv、香奈儿、gucci等,都已经成了烂大街的牌子,遭到了高端消费者的遗弃。但好在有中国土豪来接盘,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惊人消费能力,依然可以让这些品牌活的相当滋润。
这其实都是从众心理惹的祸,大家都背着名牌包包,自己不背就好像显得不合群。而不合群其实是国人最怕的一件事,连上个厕所都要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