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稻,补你半年,十二万石米,够不够?”
淳于重掐着手指盘算了一下。“差不多了。”他随即又问:“将军,你能做主吗?”
董袭笑了。“这个不用你担心,我给你立字据。到时候如果将军不批,我自己掏钱买米赔给你。”
“这可不是小数目……”
“的确不是小数目,可是明廷也要知道,如果临颍失守,让麹义毁了屯田的收成,那就不是十二万石米的事了,是一百二十万石。”见淳于重语气松动,董袭暗喜,趁热打铁。“明廷学识渊博,胸怀天下,应该比我们这些武夫看得更远。临颍的百姓是人,我们身后的颍阴、许县百姓也是人,你说对吧?”
淳于重仔细想了想,接受了董袭的建议,征发一部分民伕协助董袭守城,清理护城河,建造守城器械。不过他还是要求董袭先向孙策汇报,最好能得到孙策的承诺。毕竟十二万石不是小数目,如果孙策不同意,董袭也许能拿出来,但肯定压力很大。
董袭同意了。他以自己不擅文辞为理由,请淳于重代笔,写了一封报告。淳于重写好后,他又是夸淳于琼文章写得好,又是夸淳于重书法棒,接着又夸颍川人杰地灵,奇才辈出。淳于重虽然啼笑皆非,却还是抵挡不住董袭的热情,同意在得到孙策的批复之前先发布命令,调集人手。
董袭大喜,在报告上加盖自己的官印,派人用快马送往颍阴。看着淳于重匆匆下城,带着掾吏们去征发民伕,他才松了一口气,夸张的抹了抹汗。
“跟这些书生打交道真麻烦,嘴都说破了,我现在算是体谅到将军的不易了。”
一旁的亲卫笑了起来。“那当然了。这淳于县令还算是讲理的,至少比陈君那小子强太多了。”
想起陈群,董袭拍拍后脑勺,也很无语。
孙策的回复很快。仅仅隔了一夜,第二天清晨,董袭就收到了批复。孙策不仅同意了董袭答应淳于重的条件,还要将这个办法推广到颍阳、阳翟,只要能守住城,哪怕是颗粒无收,百姓都不用担心没饭吃,由屯田的收成来兜底。如果还不够,还可以从汝南调运。总之一句话,绝不会让一个百姓挨饿。
在命令之外,孙策还给董袭带了一句话,只有三个字:干得好!听到这三个字,董袭乐开了花,所有的委屈和郁闷都不翼而飞,浑身充满了干劲。
有了孙策的承诺,淳于重彻底放了心。他没见过孙策,但他对孙策有信心。去年豫州大疫,孙策为救百姓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深得人心。他亲自出面向百姓宣布孙策的命令,希望所有人能和董袭并肩作战,守住临颍,守住颍川。
淳于重官声不错,再加上孙策的承诺,临颍百姓很快就响应号召,组织起来夜以继日,协助董袭加固城防,清理护城河,收集所有的船只,监视麹义的斥候、细作。五天后,当荀衍带着一万大军赶到颍水以西的时候,临颍的城防已经初肯规模,至少看起来像那么回事。而那些没来得及收割的麦子则被烧得精光,田野里倒处都是灰烬,浓烟滚滚,薰得人睁不开眼睛。
面对此情此景,荀衍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