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秀在克罗地亚见到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演员巴斯卡后,记住了萨拉热窝这个城市的名字,她决定从斯洛文尼亚赶往萨拉热窝。胆大、好奇是她的特点,她想知道萨拉热窝和何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就这样,她来到萨拉热窝,住进了假日酒店。
萨拉热窝属于波黑,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这个国家的名字她很陌生;但是提起这个国家的首都萨拉热窝,她记忆犹新,那就是来自同名电影。
萨拉热窝是历史名城,20世纪初,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到暗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至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死伤人数高达2000万。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和伤亡之多,在过去的历史中没有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萨拉热窝又成为炮火攻击的地方;前南游击队在萨拉热窝顽强抵抗纳粹,最终把德军从这里驱除出去,解放了自己的国土。波黑几百年来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战火连绵,人民遭殃。
波黑共和国面积51129平方公里,人口380万。波黑的主要人口由穆斯林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构成,民族矛盾和冲突一直是这个国家突出的问题,因而不时导致矛盾双方兵戎相见,水火不相容。
波黑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波黑的治安情况不好,经常因民族矛盾发生武装冲突。
波黑共和国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国之间。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波黑主要民族为波斯尼亚族,约180万人,克罗地亚族约45万人,塞尔维亚族约135万人。波黑的民族冲突主要在这三个民族之间发生的。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其中绝大多数波族人信伊斯兰教,绝大多数塞族人信东正教,绝大多数克族人信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是三个不同的宗教,因此宗教矛盾也是在这三个宗教之间产生的。官方语言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三种语言。
波黑尽管经济落后,但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褐煤、铝矾土、铅锌矿、石棉、岩盐、重晶石等,其中煤炭蕴藏量达38亿吨。波黑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潜在的水力发电量达170亿千瓦。森林覆盖面积占波黑全境面积的46.6%,其中65%为落叶植物,35%为针叶植物。这些资源还都没有进行有效开发;一旦成功开发将会带动波黑的经济发展。主要工业有电力、煤、铁、铝、拖拉机、小汽车、电视机等。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是谷物、蔬菜、甜菜、水果、亚麻、烟草、肉类,奶。牲畜以养羊为主。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旅馆服务业比较兴旺,旅游业设施较齐全,有浴场、汽车宿营地、温泉和疗养胜地等。主要旅游区是亚得里亚海海滨区和萨拉热窝附近的冬季体育中心。
亚得里亚海滨游人如织,风景如画;在冬季,萨拉热窝附近的滑雪场成为滑雪爱好者的天堂,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滑雪游玩。游泳与滑雪是波黑两大体育运动,这两个胜地是欧洲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外国影片数量有限,在为数不多的外国影片中,《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家喻户晓,当时许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那时梁晓秀的一些同学看过10几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他们能大段大段背诵影片的台词,以此为乐。瓦尔特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如今她来到影片中的这座城市,心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萨拉热窝是一座山城,山高地险,民族强悍,令人生畏。她由此断定,这里是容易引发武装冲突的地方。
萨拉热窝始建于1263年,人口38万,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全城呈东西走向狭长的形态,南北是起伏连绵的山峦,从东到西宛如一条彩带披挂在巴尔干半岛波斯尼亚河源头的东部。城东的入城口地带为险要的山路,一侧的山峰上筑有一座土耳其统治时期的城防古堡。城东不远处有一座石拱“羊桥”,它曾是历史上萨拉热窝通向东方世界的重要门户。蜿蜒的山间公路,穿越崇山峻岭,与南斯拉夫相连。城西是波黑通向西欧的主要公路、铁路交通干线和航空港,并连通着波黑通向亚德里亚海滨的旅游公路。路旁有另一座石桥“罗马桥”。波斯尼亚河的源头周围是波黑国家公园。这里自然景观美不胜收:草木茂盛,碧水涟漪,木桥辟路,曲径通幽。在萨拉热窝的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