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ierconopolis(发音,因为我不知道这是埃及的哪个地方,只有如实地记下它的发音)发掘时发现的纳尔迈石板(公元前3000年)多年来被认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献。然而,在1987年德国考古队在阿比多斯发现了前王朝的一个统治者的尤今(发音,我没查到这个法老的文献)坟茔,复原了几百块骨片,从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规模的埃及象形文字。而现代考古学判断这一坟茔的年代为公元前3150年。
2、圣书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在早期,圣书体用于书写各种文献,出现在各种书写材料上,如纸草纸、石碑、陶片等等。随着新的书写体的出现,它的使用范围才逐渐局限于神庙和纪念性的建筑物上,成为装饰性很强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刻画精致,有时还被涂上亮丽的色彩,书写方向非常自由(阅读时以人或动物面朝的方向为起点),而且还可以根据画面空隙的大小安排行文,决定词语的繁简。相比之下,写在纸草纸上的圣书体文字要相对简单粗犷一些。
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统。固定从右往左。
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的影响。”一谈到专业,候赛因眼睛更加明亮了,语言更加流利,虽然他的解释对于我们来说,过于专业,但也许这和我们这一次的沙漠之行有着很大的关系,是我们解开考察队失踪之迷的钥匙,因此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的听着,只有肌肉宋,我已经看见他在打哈欠了,被白法海一脚踩着,疼的直呲牙。
“圣书体文字有固定的缩写词组,其中还有一些拼合文字。为达到美观、匀称或表示对神与国王的尊敬,词语位置有时会发生变化,如“国王”、“神”等词通常都在短语词组的最前面。 埃及象形文字有30个单音字,80个双音字,和50个三音字,也有直接能够表示意义的图形字符。
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数是借数个表形文字的读音来表示其它的概念。类似于汉语的借音用法。限定符则类似于汉语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埃及象形文字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结合,其意符和声符都来源于象形的图形。与汉语所不同的则是它们依然保持单独的图形字符。 有趣的是,这种文字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可以向右写也可以向左写,到底是什么方向则看动物字符头部的指向来判断;至于在单词单元上则怎么匀称美观怎么写,只要不影响意思,上下左右天地自由。这可以说是埃及象形文字的书法特征之一。 ”
“事实上我们讲埃及象形文字一般是指圣书体,主要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多见于神庙,纪念碑和金字塔的铭文的雕刻。也有人把圣书体和僧侣体混为一谈,僧侣体则多用于书写于纸草上,相当于汉字的行书或草书。而世俗体则是对僧侣体的简化。”一说到专业问题,候赛因兴致更浓,根本不在乎我们这些人是否听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