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也不象是现写的,我相信他们也没有闲情逸致写这几个莫名其妙的字。
徐惠仅仅愣了几秒钟,他猛地抬起头,仿佛恍然大悟:“你说这些字是朱书,难道这里的煤矿开采于远古时代。”我吃了一惊,这几个人疯了吧,朱书,朱书是中国文字史上存在很大争议的一种文字,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字还存着很在的争议。
朱书也叫扁壶朱书,因为这种文字最早发现于一张破损的扁壶上,一共两字,朱书颜料为朱砂,仔细观察,文字笔迹是有毛笔笔锋道的,可知是用毛笔所书。此壶所处的时代为陶寺文化晚期 (距今4000年左右),比甲骨文还早五百多年。
扁壶上书有两个字符,一个字符确实形态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 “文”字,多数学者认定为“文”字,没有太多异议。而在扁壶背面还有一个红色的字符,争议就比较多,被认为是命、尧、邑、唐等。很多人认为此字形体上接近甲骨文的“尧”字。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史前遗址。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78年至1984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6000余平方米,主要收获 是发掘了1300余座不同时期、不同规格的墓葬,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的随葬品。
2002年,经过第二轮发掘,确认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址。这些重要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龙山时代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对研究我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此之后,学者们又在一些陶器上发现了类似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都是由朱砂写成,所以也被称为朱书。目前朱书一共发现四百多个单字,扣除重复的,还有一百四十多字,这些字在学术界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方面它们比起甲骨文更成熟,但另一方面,它的载体却是比甲骨文要早的多。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朱书是尧时代的文字,一是因为四千多年前正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而尧的活动核心就是在山西。《史记》在其《五帝本纪.正义》中的《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 中国的第一部断代史宏著,班固撰的《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专门撰述中国古代名城的《都城记》也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
可是《尚书》载‘尧都平阳‘。尧和尧的部族,不知是出于本部族的开拓精神?还是因为当时汾河的受阻于霍山而时有水患?他们在太原居留一个时期之后,留下了自己的裔族,留下了已经创下的业绩,留下了太原的唐文化和古唐城,又沿着汾河南流的方向继续迁徙,最终落脚于今日的临汾盆地———平阳。对此,后来的史书上也有记录。东汉人郑玄在其《诗谱》中就说:“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清著名汉书家阎若琚所著《尚书疏证》也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于是,又有了“尧都平阳”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