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直接提干的名额仅有一个,够条件的却有两人。解决好这一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稍有偏差、闪失,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马政感到为难的,不仅仅在于此。
马政是中队的指导员、党支部书记。论兵龄,论资历,论职务都是说话掷地有声的人。
这种事本来很简单。集体研究少数服从多数,大伙都不会有非议。
五名支委已有四人发表意见,表了态,结果是二比二平。如此一来,马政的意见无形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伙抽着烟,透过烟雾等待着马政说一句。这种情况,马政碰见不只一次两次。按理说,他处理起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的问题是,马政无法找到往昔那种手一挥,嘴一张,洋洋洒洒发表自己意见的感觉。原因在这两个兵身上。
够条件的是文书和一班长,这两兵各有特色。工作尽心尽责,为人忠厚老实,都有上乘表现,是好兵中的好兵。文书是处理队部工作的得力干将,整天鞍前马后的,手写酸了,腿跑细了,功劳、苦劳一样不少。而且这兵军事素质也拔尖,全没有一些后勤兵业务强,军事弱的流行病。一班长是中队的一张王牌,有着丰富的带兵经验,手下的兵被他训得练兵场上是小老虎,平常生活中是小绵羊。有些兵不服干部,却受不住他的震。不用说,是一块当干部的好料。
如果撇开文书占有在队部工作和干部接触多的有利条件不谈,应该说一班长比他还稍强一些,更符合直接提干的条件。
马政心里倾向于一班长,总认为埋没这样一个带兵人才,是自己的罪过。
偏偏一班长是马政的老乡,而且还是一个村的,这一点全中队的官兵都知道,因为马政从来没打算瞒过。平常,马政为有这位小老乡很得意。这小子从没找过他,要求关照关照,纯粹是靠自己干出来的。
毕竟是老乡,马政觉得自己在关键时刻该帮他一把。准确地说,只要自己实事求是,说句公道话说行了。
可马政不能这样做。老乡关系是部队最为敏感的话题,谁知道别人会怎么想,怎么说。这种事传起来似风,到头来,会使自己的形象大受折扣,影响自己的威信。
马政掐灭烟,往地上一扔,伸出左脚来回碾了好几下。我看还是报文书吧,文书的条件比一班长好。马政说这话时,口气硬得很,心里却一阵刺痛。他真想对一班长说,你要不是我的老乡,该多好!
一周后,支队政治处主任带着干部股股长到中队了解考察。
又过了三周,提干命令下来了,可不是文书,而是一班长。
有人说,是文书力荐的。
有人说,是战士联名写信力荐的。
马政没有好意思去细查这事,他有种莫名其妙的欣慰。
奇怪的是,马政越来越感觉到不对劲。兵们总是躲着他,不像以前那样喜欢和他说说笑笑。这样的后果,是他没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