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县继续道:“本官已经拜会过知府大人,待秋收后便会从府城和各县各处抽调移民到上岩里,尽快补齐上岩里的编制。”
胡明文没想到还有这好事,那样的话家里的地就不怕没人种了,也可以舒舒服服当我的小地主了。
聊完公事,徐知县又对胡明文说道:“回去后不可荒废学业,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定得好好进学。退下吧!”胡明文只好装作感激涕零的表示感谢。看来回去不得不读书了。
事情已毕,胡明文退出公堂,也不离去,第一次见古代官员审案,他兴致勃勃地还想多看看,以前只在电视剧里看过,现在可是现场直播。心里还想着要是来几件杀人强奸这样的案子就精彩了。又想想这心态可不好。
接下来徐知县又处理了一件纠纷案子,都是些小事,徐知县很快便下了判决。
此时堂上又跪了一帮人,胡明文仔细听着原被告各自的说法。
事情是这样的,原告是一个老头,家里有五个儿子,当年又碰到了饥荒之年,家里实在养不起,便把其中一个儿子送给别人了。但是后来其他的四个儿子陆陆续续都死了,这老头绝了子嗣,便想着把先前送掉的那个儿子给要回来继承香火。这人家肯定不同意啊!所以便告上公堂来。
只见那被告身穿绸衣,看样子也是一个富家翁,那富家翁却说自己也老迈无子,当年是对方求自己收养的,自己辛苦养了十几年现在又要要回去,乃是断人香火,求县老爷公道。
胡明文听完觉得这事可真是麻烦啊,古人认为香火是天大的事。现在两方都靠着这儿子继承香火,一个生父一个养父,不知这儿子会如何选择。也不知徐知县会如何决断。
只见徐知县听完原被告的陈词后,便与几位属官交头议论了起来,想来这事也不是双方今天才告官的,可能徐知县他们心里也多少有点章程。
果然徐知县跟属官们议论了一会后便道:“香火继承,宗庙祭祀,断不可绝,现在本官命你俩回家各自为儿子娶女一名,以后所生后代,各奉其祀。”然后又对堂下衙役说:“来人,把本官判词张贴于外。”
胡明文惊呆了!难道这儿子以后在养父家一个妻子,生父家也一个妻子吗,今天去这家跟这个妻子生孩子,明天去那个家跟另一个妻子生孩子吗?
此时也临近午时了,知县以及属官们都下堂休息去了。下午还将接着审其他的案子。
胡明文出县衙,在衙门贴告示的地方见到了刚刚那个案子的判词。
“审得江七,先年家贫,因遇饥荒,子多不能应供,乃送张平养之,平抚养继后,已经十五载,恩义亦重深矣。江七今既乏嗣,欲求重归,虽则为无后之虑,乃不合先年送养遗弃,非能生不能养哉!若将子还伊祀典,张平岂不绝典乎?然宗庙祭祀,所不可绝者。江七与张平,既虑祀典,各取一妇,任子往来,则亦各不为绝后是非两计也。合宜取供。”
胡明文几人出了县衙,找了间酒楼,胡明文准备犒劳自己一顿,来到这世界这么久了,还没好好吃呢?
几人吃完饭便要上路回去了,不然可能得摸黑才到家,刘友才对县城还依依不舍,还没离开就开始琢磨着什么时候再来。
回到家天已经快黑了,刘友才也已经回去了,苍老叔跟小丫则做饭去了。胡明文这次出去最大的感受便是,这时代等级分明,若想在这时代好好活着,活的有尊严,活的自在,便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书科举,但走科举这条路真的适合自己吗?
不管怎么说自己好歹在后世也是读过十多年书的人,虽然放在现在没有多少用,但自己还有比现在人多了五百多年的见识啊!为什么不可以试试呢?
关键这县令大人还一直叫自己读书呢,这父母老大人之命,不读也得读啊!
胡明文到了他来到这个世界以来还从没踏足过的书房,此时明朝民间文风日盛,稍微有能力的都会让子孙读书,不管豪门还是寒门,都想自己子孙科举出仕。正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家不管贫富,都把科举看成是极荣极贵之事。
胡明文家是不大不小的地主,生活相对宽裕,子孙都有读书的机会,所以家中积累的藏书不少,胡明文看了看既有蒙学识字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四书五经更是不会缺少,还有各种集注,时文集。满满当当地也摆满了一书柜,在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